(1)规划结构突出区域内外联动
本次空间结构并没有局限在自贸区的规划研究范围,而是从更高视野、更大区域层面研究今后自贸区拓展的趋势,注重前海蛇口片区与东部深圳城区、北部大空港片区及南部香港地区在发展功能、交通连接及生态格局方面的融合互动,构建“双心四带多廊多节点”的深港西部地区区域空间结构。
(2)创新用地分类模糊港城边界
本次用地布局考虑到满足自由贸易的需求,较之传统用地分类有所创新,引入了新型产业用地,以创新型产业、商业办公用途为主;邮轮母港综合发展用地,以配合邮轮产业发展相关用途为主,强调功能混合,在具体实际项目开发中通过设定主导功能、辅助功能以及限制功能来引导土地的开发,做到刚柔并济和弹性控制。同时这种新型产业用地也打破了以往港口以工业、物流为主导土地属性以及城区以居住、商贸为主导土地属性的条块分割局面,希望能从用地层面将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模糊以往清晰的物理界面,实现港城融合。
(3)搭建优质多元综合公共服务
完善并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强调提升片区的公共服务配套,为更多在此工作生活的人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出以下几项明确的措施:第一,充分发挥滨海岸线的优质资源价值,增加布局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片区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第二,适度增加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国际化公共配套服务,吸引国际人才、助建国际化都市;第三,新建地区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要求,构建满足人口基本公共配套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第四,新建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安排为未来发展预留余地,公共配套服务人口规模大于常住人口规模;第五,已建地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大,加快落实既有法定规划安排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
开展本地人才保障住房规划:规划区内未来就业人口规模94万、常住人口规模47万,职住比2:1;其中,前海自贸片区就业人口规模68万、常住人口规模19.5万,职住比达到3.5:1,必须通过与周边的联动关系解决就业人员居住的问题。从自贸片区周边地区来看,包括包中片区、西乡片区、西丽片区、大学城片区、高新区、南油片区、华侨城片区、红树湾片区、后海片区和蛇口老城区等,未来就业人口规模224万、常住人口规模227万(不含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职住比例1:1。
然而,从人口分布特征来看,自贸片区及其周边片区范围内就业人员就近居住的压力非常大;而且受整个区域产业快速集聚、高昂房价、已有居住人群等因素影响,未来新增产业人群的就近居住的压力更大。因此,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及其周边片区难以形成有效住房支撑,不利于自贸片区的产业发展,自贸区应强化本区入区企业定向保障性住房。

本地人才定向政策性住房供给策略
规划区内通过新建用地配建和已建用地更新改造增加等方式,提供人才保障住房。规划区周边片区包括南油片区、南头片区、后海片区、西乡片区、蛇口老城区等,在居住类项目更新改造过程中建议统筹安排,增加对自贸片区的就业人员定向供给。同时,考虑到现状城中村地区是重要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建议适度暂缓规划区周边片区的城中村改造进度,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尽量考虑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建议利用政策创新平台和本次规划的用地统筹安排,灵活运用多种供给模式与渠道,提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才保障住房。
构建一体化山海生态景观框架:山海地形和绿色本底决定了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独特的山海格局与景观风貌,规划尊重自然生态本底条件,以大南山、小南山为山体背景,布局空间廊道系统,通过水廊道公园、山海廊道、林荫公园、游憩绿道等方式,建立山海城空间关系格局。

山海生态框架图
与此同时,自贸区范围内统筹考虑多层级山海公园群建设,包括在区域层面构建山体公园、城市公园、海岸公园、区域廊道公园等;以“上山、下海、抵岸、穿城“为原则,通过布局环山绿道、滨海绿道、山海通廊绿道等特色多样的绿道线路,构建特色鲜明的低碳、绿色的城市山海、慢行骨架,串联山海城岛的绿道网络。

绿道规划图
建设国际化一流海湾城区:通过塑造连续公共活力岸线,设置滨海国际交往场所和公共文化建筑,建设高品质活力街区,并协调山海城整体城市形态,营造比肩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人居环境和海湾城区特色。

公共岸线分析图

国际交往场所与公建示意
构建绿色便捷综合交通:对接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构建由城际、市域快线及市区干线组成的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层次明晰、高效畅达的环岛快速路体系;加强南山半岛各个枢纽的分工统筹;在片区内部构建“公交+慢行”的高品质交通系统;构建彰显水城特色、面向区域通航以及市域旅游休闲功能的水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