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优先:要想公共交通作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必须完成“最后一公里”门到门的无缝衔接。现状已建成超过50KM的有盖廊道(规划至2018年建成超过200KM),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步行环境,与巴士站、轨道交通站点相衔接。此外,个人代步工具也可以有效衔接最后一公里,但需规范使用空间和规定在不同道路上的行驶时速,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

有盖廊道

不同道路上个人代步工具的使用空间
全方位的自行车网络:目前已建成超过400KM的自行车专用道(包括CBD内的16KM),15个自行车市镇。打造适合骑行者的交通环境,设置自行车安全过街设施。允许可折叠自行车上地铁、巴士,公共交通枢纽设置自行车停放设施。

自行车专用道

自行车停车设施

自行车市镇
此外,对于共享交通,新加坡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规范、监管共享交通服务。推动公交改革转型,启动千亿公交城市计划,实现巴士地铁一体化收费与‘一票到底’票务系统,其“不靠修路靠管理”的城市交通统筹发展经验,对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级难题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讲者/罗兆广
新加坡城市交通国际总裁、院长,国际特许物流与交通学院的新加坡理事和澳门副会长,新加坡工程师学院交通工程委员会委员,珠海市国际宜居城市建设顾问
本文经讲者授权发布
内容采集 / 李瑾
录音整理、编辑 / 陈程
图片 / 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