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的确,这么多年,各个城市的小汽车增长速度都是远远超过公交的。
有个很尴尬的问题是,我们的公交服务水平或者叫公交服务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我们总说要公交优先,但其实我们在小汽车和公交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公交和小汽车相比几乎毫无优势。无论是私密性、舒适性还是时间,公交都不占什么优势,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所谓的公交优先真正落实下去。举个例子,很多城市都有公交专用道,但绝大部分公交专用道是不连续的,而且公交专用道在使用上有很多限制,甚至在很多城市里,公交和小汽车有竞争的时候,基于各种压力就又把公交专用道恢复为原来的车道。这面临的一个选择就是我们能不能接受因为设置公交专用道而导致的小汽车拥堵。其实,对于城市来说,是可以忍受小汽车有一定程度拥堵,但是不能忍受公交车也拥堵,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交和小汽车是混在一起的,拥堵的时候公交车也拥堵,这样公交车的准点率、行驶效率都会降低,还不如自己开车。
另外,在很多城市,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在修路架桥上,真正对公共交通的投资非常少,所以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都非常低,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即使是北上广深,大多投资也投到了轨道交通上。像北京,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轨道交通的,但北京这种模式并不见得在中国的其他城市都可以复制。北京交通每年差不多有200亿的公交补贴,其中一大半都是在补贴轨道交通,加上北京聚集的大量人口,客流规模本身就非常大,但其他城市就不太能有这样的能力承担了,不可能都简单仿效北京的做法。所以对其他城市而言,一定要同时重视对地面公交的投入。
为什么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可以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一方面在于他们有非常好的公交网络和公交服务,同时也得益于对小汽车使用行之有效的引导。他们没有限牌限号,但会通过一些价格上的杠杆调节让很大一部分的市民无法低成本地使用小汽车,可能一个停车位的价格就远远高于买一个好车的价格。但我们不是,我们现在小汽车停车的管理也很欠缺,公共交通连一个基本的路权空间也不能保证,所以很多人不得不买小汽车。当然未来随着科技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