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数据
人口数据对空间公平性的影响主要是人口聚居区的地理位置、聚居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以及人口的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等。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普查区级数据,数据显示全区有常住人口110.8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47.62万人。总体情况是户籍人口少,常住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居民聚居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住用地,另一类是集体用地,包括工业用地、高等院校用地和中等职业院校用地等。在ArcGIS中识别出这些用地,由此能够生成深圳市南山区居民聚居区图。

居民聚居区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文化设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老年人需要的是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儿童需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依据百度百科以及相关的资料文献,本文选择最常用的年龄分组,即0~14岁的少年儿童组、15~64岁的成年组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假设每个地块上的人口是平均分布的,将三个年龄段的人口信息连接到居住需求用地和其他需求用地上,得到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分布图。因为普查区级数据是细分到每个社区,因此均分也能够保证分析的精准度。

0-14岁人口比例

15-64岁人口比例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新增人口对文化设施需求程度必定大幅提升。相比较仅在文化设施的数量规模上进行扩增,更需要的是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相应文化设施的补充与完善。
(2)文化设施数据
本文中关于文化设施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网站、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等政府网站中公布的信息汇总整理而成。本次研究从公平性出发,因此经营类的文化设施不纳入本次研究的范围。研究中运用到的属性信息包括名称、详细地址、入口等。根据各文化设施的详细地址信息逐一在百度地图上进行定位,并在ArcGIS中将其标注于现状用地的矢量图中。

本文探讨的文化设施名称及区位
社区级文化设施的服务半径较小,主要依靠步行到达,而且南山行政边界周边有大量山体和防护绿地,因此不考虑行政区外的社区级文化设施。
(3)道路网络数据
社区级文化设施主要靠步行到达,因此本文在城市交通路网的基础上创建步行网络系统。交通性干道中央一般都会设置分隔带,在这类道路中行人仅能通过交叉路口或者是过街设施进行通行,因此应将此类道路设置为双向的相对分离的步行路径,仅在交叉路口和人行过街设施处实现连通。其他低等级道路中,行人实际可以从任意一点到达侧的人行道上,因此可以将此类道路抽象为单条双向的步行道。
快速路和主干路对步行造成的阻碍大,而步行活动特性使得其对距离和消耗时间相当敏感,因此本文也重点关注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过街天桥、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等)。在百度地图中通过人工目视提取南山区过街设施的信息,将人行过街设施与步行路网结合构成南山区完整的步行网络。

步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