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一方百姓。烟台的未来,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记者了解到,总体规划对烟台的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功能划分、城市交通等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勾勒出烟台“T”型“未来城”的蓝图。
【关键词:城市】构建“一带一轴”的空间结构
未来十到二十年,烟台要做什么样的城市,规模和体量有多大,城镇体系如何布局,总体规划给出明确说明。
烟台的城市发展目标为:把烟台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港口城市和富有历史、人文、山海特色的滨海旅游城市。规划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90万人,城镇人口553万人,城镇化水平70%。 规划引导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带一轴”的空间结构。一带为“北部滨海城市带”。一轴即“烟—青”发展轴。
《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职能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的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有关城市规模,规划烟台中心城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30万人。
【关键词:中心城区】拓展东西两翼,适度向南发展
构建“一带一轴”市域城镇体系,中心城区是龙头。《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了明确。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是积极拓展东西两翼,适度向南发展。空间结构为:以芝罘滨海地带为中心,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构成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城市结构。
【关键词:城市交通】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烟台交通规划的未来布局是港、城交通分离,即烟台港区疏港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分离。 规划快路快车“双快系统”和大站枢纽换乘体系,构建市域90分钟、中心城区60分钟、核心区30分钟以内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简称“90-60-30”交通系统。在道路交通方面,完善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城市路网。
城市绿地方面,本次规划划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加强对滨海地区和城市岸线的规划控制,以河流、山体和绿带为分隔,构建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传统格局与现代景观交相辉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保护五大历史文化街区
身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单列篇章,对烟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进行说明。
《规划》指出,保护重点为山、海、城、岛互相交融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从空间上来说涵盖所城-朝阳街-烟台山-近代港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南部自然山林风景区,昆嵛山林保护区。
具体来说包括,中心城区范围内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芝罘岛、养马岛、崆峒岛等海岛及海岸线。以烟台山为前哨、东西炮台为两翼、奇山所为中心、南山为屏障的沿海军事防卫城市的整体格局。以港口码头和领事馆为中心、沿海岸展开的近代商埠港口城市格局。奇山所城清朝以来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和烟台山-朝阳街、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等的近现代建筑风貌。自烟台山经朝阳街至奇山所城的重要历史轴线。烟台山、东炮台、西炮台、奇山所城、毓璜顶及南部群山主要山峰制高点之间形成的空间防御格局和视线通廊。东炮台和西炮台进行海上防御的视线控制面。东海关码头驳岸、防波堤、古井、古树名木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
有关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将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宫家岛等五个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进行保护。
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范围。毓璜顶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东至毓璜顶东路,南至焕新路,西至毓璜顶西路,北至烟台警备司令部。海航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东至帕拉狄西斯旧宅东院墙,南至二马路,西至中国内地会学校旧址西侧南北向道路,北至滨海北路。
【关键词:远景构想】将蓬莱和回里、桃村纳入中心城区
展望未来,将视野放得更广、更长些,烟台的城市格局又将何去何从?
《规划》中有关远景发展构想表述如下: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带状组团结构,同时将西部的蓬莱和南部的回里、桃村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形成“T”型城市结构。 除此之外,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还包括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地下空间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YMG记者 侯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