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19辑:滨海模范城——大连城市规划创作与实践
大连,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自1899年起,大连先后受到沙俄和日本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开始了城市建设的近代化历程。这两个时期的城市规划,形态各异,特点鲜明。先有沙俄效仿西欧,将君权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移植到此;后有日本师承欧美,将近代殖民城市方格网规划的方法技术加以实施和应用。今天,在大连城市的主城区,东、西两片的城市空间形态反差强烈,真实地反映出殖民时期不同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下的独特景观。
一、沙俄时期巴洛克规划
1899年9月,沙俄政府通过了萨哈罗夫的大连港城的总体规划,大连开始了它最初的城市建设。按照当时的规划,大连市被划分为三个区域:行政区、欧洲区和中国人区。市中心位于欧洲市区,整个城市以“尼古拉耶夫广场” 为中心,街道向周围放射。该巴洛克规划设计手法,奠定了大连城市发展初期的基本空间格局。
有学者认为,1899年规划主要是模仿奥斯曼的巴黎改造;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它直接受到当时以圣彼得堡为代表的沙俄城市规划的影响,而与巴黎改造仅有间接的延承关系;还有学者认为,这一规划在空间形态上与克里斯托夫?伦的1667年伦敦规划相类似。对于1899年大连规划,很难见到更多的原始资料。但是,通过综合参考相关研究著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分析其与巴洛克规划设计手法的历史渊源。
1.放射道路系统
巴洛克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布置放射型道路系统,连接城市的重要节点及广场。这一系统一般分为“三支道系统和多支道系统”(克斯托夫,2005)。三支道系统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形似“鹅爪”,以某处空间节点为核心,以三条道路组成放射状道路系统,将不同特征的相关城市区域加以凝聚。而多支道系统则是以多条道路组成周边式、半周边式放射形道路系统,这种格局多以完整的圆形广场为核心,有时也采用半圆形广场。1899年大连规划是这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三支道系统
大连位于黄海及渤海之滨,以港立市,同时又是西伯利亚铁路的远东终点,被俄国人认为是欧亚大陆重要的桥头堡。在城市建设之初,“港”、“路”的重要地位业已突显出来。因此,1899年大连规划重点强调港口、火车站与城市中心“尼古拉耶夫广场”等节点以及彼此的空间关联。三者以城市干道相连,形成了三角形的道路结构骨架。为了向外来旅客显示城市的庄重与美丽,在城市门户,即火车站 和港口前放散出四条城市道路;事实上,由于这两个广场都有一条较为明显的中轴线道路,是不严整的三支道系统的表现形式。1737年,圣彼得堡中心规划既已采用三支道系统空间格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巴洛克规划设计风格在欧洲城市建设中依然具有广泛影响。
(2)多支道系统
巴黎的明星广场由12条放射道路组成,是圆形广场布局和多支道系统的经典构图形式,影响深远。大连规划中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作为城市中心,放射出10条道路的布局也正是得益于此。然而,1899年大连规划对巴黎的借鉴,并不仅限于对明星广场本身的模仿;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布局,也有巴黎改造的类似之处。
大连以莫斯科大街 为城市主轴线,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核心。从欧洲市场 到大连港前的半圆形广场,主轴线上串联四个主要广场,共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在主轴线以北,从大连站前广场放射出四条道路分别与主轴线上的四个广场相连。此外,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起点,隔海以大和尚山为对景,向东北方向规划出一条重要的景观林荫道。
假如把巴黎的城市地图旋转45°,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布局有诸多相似之处。巴黎以香榭丽舍大街为城市主轴线,轴线上串联着从西侧城市入口至东侧丢勒里花园前的协和广场之间的四个空间节点,其中明星广场是城市的重要核心。同时,从香榭丽舍大街南侧夏乐宫轴线西端的特罗卡迪罗广场引出放射道路,与上述节点相关联。在明星广场西南侧也有一条开敞的景观林荫道。
无论是三支道系统,还是多支道系统,二者的设计手法均来自于风景园林设计。古典主义时期的规划既透露着理性的光芒,同时也重视形式上的美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俄国规划师对巴黎壮丽的城市景象的痴迷,也不难理解今天大连城市面貌由内而外欧风十足的原因了。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击识别二维码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