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有什么地方是必去的?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的答案是:一个书店,一个博物馆,一所大学。《单片镜》(Monocle)杂志亚洲区主编詹姆斯·钱伯斯的答案则是:一个书店,一个现代艺术展。他们的共同经验是:要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逛书店是一个捷径。
在文艺青年心目中,一个城市有没有好书店,是判断这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值得留下的重要标准之一。2016年,《单片镜》在评选其一年一度的全球宜居城市TOP 25时,就将独立书店的数量列为衡量指标之一。从这一点上看,连续三年排第一的东京令人向往:它一共有超过1600家书店。
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实体书店都在回暖。以美国为例,尼尔森公司2015年的调查显示,22岁至34岁的年轻人成为实体店购书人数最多的群体,市场占比从2012年的27%提高到了37%。这些年轻人并不在乎买书时是否有折扣,他们更在乎的,是到书店去消费的集体体验——包括参加作家签售活动、参加主题讲座、参加读书讨论会等。
也就是说,今天的书店,不再是一个个纯粹卖书的地方,而进化为一个个“社区”。作家龙应台把咖啡馆、酒吧称为“小区”,是荒凉大城市里的温暖小据点;而它们所代表的“小区文化”,是居民对一个城市产生认同感的重要一环。“没有容许逗留的地方,人们到哪里去‘相濡以沫’,培养小区情感?没有小区情感,又哪里来的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