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载于公众号红坊Redtown。
2017年7月25日,在红坊举行的“红坊,不说再见”活动暨2017《城市再生》论坛中,我们邀请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的邵甬老师为我们探讨红坊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复兴对城市中的意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精彩的论坛内容~
∷ 嘉宾介绍 ∷
邵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执行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 论坛精选 ∷
红坊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 工业遗产保护与复兴对城市的意义
邵甬: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红坊,跟大家分享我个人对红坊的理解和体会。这次的演讲题目是《红坊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城市规划师,也是遗产保护者。遗产保护者更多的面向什么呢?其实我的工作不仅仅针对那些规划建筑,更多的针对原生态的建筑,因此我也是很长时间一直都关注红坊,我觉得红坊作为一个遗产的保护园区,这样一个案例对城市的意义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有五个方面做一个分享,第一,看一下红坊的历史演变。第二,简单介绍一下红坊的再生的过程,这个部分接下来由建筑师、规划师进行更详细的介绍。第三,会探讨红坊的文化价值。第四部分是社会价值。最后一部分,将特别对红坊模式精选探讨,基本上就是这些。
▲ 红坊地理位置
第一部分,有关红坊的历史演变,区位就不说了,在上海非常中心的位置。它的面积大概5公顷左右,是上海第十钢铁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计划,然后也是上海最重要文化艺术社区,前世今生基本上是这样。在解放前,那个时候上海市区属于郊野的区域,这个时候大多居住乡镇村民,临近有一些私营的工厂。在1949年到1989年,上海第十钢铁厂响应国家炼钢铁的召开,大概90年代的时候上钢十厂经历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1948年卫星图
在90年代初期,亏损,并陆续关停车间。1996年的时候基本转制成为有限公司,陆续开始大规模下岗,不再基于工业生产。周边的地块和区域,也陆续变成了城市中心,然后新建了很多高层建筑。在20世纪初的时候,企业转型为收取物业租金的方式,工厂、车间开始拆除,给红坊一些契机。
▲ 2004年卫星图
再接下来就是著名的红坊十年,在2006年到今天,在它的东西两侧保留了场馆,内部的空地,建设新的场馆,以及有大量的绿化场地。这个依托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社区,大概的历史演变就是这样子。
▲ 2017年卫星图
在红坊十年过程当中,相当于是一个再生的过程,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原来的功能、业态、空间,基本上已经背弃,城市是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这个诞生的目标我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来体现其价值。第一,历史、科学、美学等等。第二,社会价值。所以项目定位是上海最具规模的文化艺术创意的公共文化艺术社区,如果具体来看,我觉得它的工作主要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在建筑层面,很多在空间、室内设计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可逆性。比如说厂房,它改造以后空间的部分,具有可逆性。第二,兼容性很灵活。第三,适用性。可以兼容,能够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灵活性非常好。
第二,在建筑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工业景观特征的协调和延续,这点一会儿再谈。
第三,因为场地出的古老的建筑,还有很多新建筑,在设计的时候,特别体现了可识别性。也就是说老的就是老的,新的就是新的,而新的和老的之间,有着很多对话。所以在建筑层面做了非常多的探讨。对我个人来讲,我更加注重于它在城市层面所发挥的作用。
▲ 2015年红坊
我们看到,一方面它通过更新再生的策略,发挥了废弃厂房潜在的价值,并使得城市大众能够分享这些价值,这个非常难。它不仅仅是把场地包起来,变成一个比较封闭,不那么兼容、不那么外向、不那么开放的社会创意园区或者高档的消费场所。它能够更多考虑城市的设计范围,特别是周边社区的功能划分,这个方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它的运作模式也很有城市性,它是在多方参与、公私合作,资金投入的模式、管理运营的模式方面,形成了一个多方合力的形式,所以确保了项目成为一个长期、稳定、持续,甚至在当时帮红坊一起来总结的时候,也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也是今天探讨的,几个月之前还能够看到效果。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我们虽然也参与了好多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但是从我个人来讲,我最喜欢的是红坊。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红坊的文化艺术社区,从面积、共配比可以看到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空间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这在上海其他园区里面都没有的。它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文化性的空间,比如说城市雕塑中心等等,以及跟它相关的艺术设计的商店、画廊、咖啡、展厅等等。我们可以看到,特别难能可贵的方面。
▲ 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空间比例占到50%以上
第一,它在上海利用再利用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的信息展现得最多的一个园区。上海有很多,但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工业。红坊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它对历史研究与建筑的调研,在具有重要价值的老厂房,进行了保留、科学地修复,包括桁架、墙体、水槽、水管等等,这些设施都尽可能的保留下来,所以能够展现出上钢的历史。这是新旧的关系。
▲ 工业也产再利用空间
第二,在对老厂价值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创新性的处理了新旧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部空间的关系,采用了新旧对比、新旧穿插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得新建筑和老厂房,在形式和外观既相互协调,又有它的适应性。
▲ 新老建筑和谐共生
第三,就是对历史工厂建筑创新性的再利用,在保留厂房以外,在地面风格上增加了创新了元素,有绿化、玻璃、钢等等,使得技术、艺术和历史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把历史空间衍生到户外,新的空间设施,这是看到的结果。
▲ 横梁改造座椅、户外钢铁雕塑
基于上面的事实,我们看到的或者体会到的情况,其他园区不一样的。
第一,红坊的文化价值是非常突出的,文化价值是它的价值,现在很多工业遗产背后变成了一个房子的理念,并没有更多去体现工业遗产本身所带来的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并没有真正去体现上海也好、中国也好,这一段特殊的历史、这一段工业的历史。但是上钢十厂,我们现在所在的中心,以及整个街区里面,当时做的时候多保留了上钢十厂,国有钢铁企业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诞生、成长繁荣和市场经济下转型的过程,这很重要。
▲ 上钢十厂老照片
第二,它里面的科学技术和美学价值,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的体现,在整个空间的布局、独特的空间设计、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型和施工技术这些方面,都非常突出。所以它是典型的城市工业景观,这是很难得的。不同年代的建设,反映了相应时代对于工业建筑的声明。
这一点,第一是它的遗产价值,也就是文化的价值。红坊的社会价值更多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情感的价值。正因为它保留了原来工业历史,这个工业历史不光是看得到的物质性的,其实里面还有很多空间和集体气氛。这些内容也是工业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红坊很好把这个部分延续下来、保存下来,而且在日常当中,能够把它体现出来。所以历史情感价值是社会价值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这是社会价值第一个方面。
▲ 上钢十厂车间老照片
第二,当代对城市的贡献。在90年代周边这个地块已经有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但是红坊在这十年当中一直保持低密度的空间形态,和周边地区以及上海其他创意园区相比,非常难能可贵。所以每一次专家来上海,想看看工业遗产,我毫不犹豫就说,建议你们去看红坊,因为红坊在我们心目中,是上海做的最理想的地方。
▲ 红坊内大面积公共空间
接下来看看红坊有哪些特点,它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之前也做了一些比较,包括我自己参与了老厂房等等这样的工作。这些比较以后,可以看到红坊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刚刚提到的文化、社会价值,这几个方面非常充分。我们稍微展开一点,做一个相关案例的探讨。这是2013年统计数据,那个时候上海的市级创意园区96个,其中80%是老旧厂房的改造,定位都是公共艺术园区的定位。但是真正持续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并不是很多,一般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创意产业,一个是高档商业消费,慢慢发现分了这么两类。
▲ 创意产业聚集区分布图
M50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希望它向公众开放,更多是开放性。但是因为第一,场地局限性,第二,基于定位。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主要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一些文创机构。所以慢慢就形成了文化聚集的地方。因为它为周边城市提供了很多,尤其是最近网上,就是依托文化项目,豪华的商业平台。但是这个区域原来的自有社区之间的互动比较多,然后它的业态跟它原来的历史性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准备在社会价值方面,相对来讲是比较丰富的。
▲ M50及周边商业项目
8号桥我们都知道,它变成了一个企业,创意类的、艺术类的,上海企业聚集了很多。这里面虽然有一些开放的空间,但是这些开放空间更多的是公共使用。交通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公共性相对是比较弱的。老码头创意园区,它的前身是十六铺码头仓库,经过改造以后,就变成了主题餐厅等等。虽然外围有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商务办公,但是也是特定人群,好像除了吃饭,大家不会过去。和红坊相比,它的建筑密度比较高,户外主要是中高档餐饮的延伸。所以它的公益性、公共艺术、公共的理性相对来讲,比较难体现工业时代,包括情感的信息更没有了。
▲ 8号桥及老码头创意园区
第三,公益性不高、公共性不高,公众性更是不高。与原有社区的关联性非常弱,比较封闭,特定的、少部分人群积聚的地方。第四,位于中心地段,通过周围继续建设商业地产,提升了价值。
比较以后,红坊的模式,觉得有几点非常值得探讨,非常值得提倡。
第一,文化定位。这个文化的定位使得红坊能够在这十年里面,有别于其他艺术园区,它的特色非常明显。当然有政府层面的把控,也有企业的运作,但是共识非常重要,对于大量的公益性的文化项目,还有活动,红坊它的文化属性非常明显。甚至我觉得会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一块地标,这么说一定都不为过。
▲ 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第二,空间设计方面它很成功,包括对建筑、对内部空间。它为中国雕塑,使得原来的炼钢的产业相呼应,工业遗产的艺术加快在更新以后变得更好。
▲ 园区雕塑
第三,老职工与园区的情感维系,工人每天上班工作的地方,没有原来的厂房,红坊继续进入工人的生活,有它的社会价值,这个非常重要。
▲ 工业遗存
第四,它在低幅度的工业景观中的延续,大型的公共开放空间。红坊近三分之一的占地保持了大型开放的活动,维持了与周边城市公园的关系,延续了与其他公园不同的、独一无二、低密度的工业景观。开发力度,服务周边的学校、住宅区,最后最大的活动厂房,激发社区的活力。而且因为这里还经常举办集市、音乐会,使得它更吸引人。
▲ 社区活动
最近红坊再改造的消息传出以后,我的朋友圈里面就有很多,因为我很多朋友都在这里,比如安顺路。他们非常难过,他们觉得那么熟悉、以前带着小孩,经常来这里玩的,然后周末来这里放放风筝,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这么难得的一块地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实红坊十年的坚持,已经赢得了周边居民、周边社区更大范围人们的认同,这是红坊非常独特的一点。
第五,就是它的多方性与长期专业地运作。是政府、专业人士、原厂区的工人、客户、周边社区,多方共同合作的这么一个结果,这里面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期专业性的运营维护,坚持当初的规划,坚持公益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正是红坊十年的坚持,使得它有别于上海,乃至中国很多地方的工业遗产,体现了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现了它的稀缺性。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坚持很不容易,这里面有几个难点。难点一,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全面保护是很难的,要改造闲置的工业建筑,然后改造后的业态要选择一些基地,要对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周边社区、工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个事情必须要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有工业时代的气质,体现工业遗产,这一点红坊很多地方没有做到。
难点二,市场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要保持开放性、共享性,包容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工业活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新建筑的总量和规模的控制,坚持文化艺术内容不商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共文化艺术特征,才能够成为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公共场所,这是难点二。
难点三,社会效应与企业效益之间的比例。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构建。通过定位与坚持,吸引相同志向的企业。运营团队也要高效运作,实现这个目的。这样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既具有社会的价值,又有经济方面的效益。最后才能够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项目。
这是很重要的三个难点,但是红坊十年当中,一直坚持,所以在这里也向红坊的团队致敬,为上海提供了这么好的有历史价值、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
红坊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上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红坊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大力提倡。虽然接下来可能会有改变,但是红坊十年经验、红坊模式,还应该进行探讨。尽可能在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地提倡,所以我最后呼应今天活动的主题,红坊不说再见,谢谢大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国际机构(Category 2 Centre),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机构。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致力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由北京、上海、苏州三个中心构成。上海中心(同济大学承办)主要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包括城镇、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建筑群/建筑遗址保护以及文化景观保护等;北京中心(北京大学承办)主要负责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发掘与遗址管理以及文化景观管理;苏州中心(苏州市政府承办)主要负责传统建筑技术和修复、保护材料分析以及历史园林的修复与维护。
中心轮值秘书处现设于上海,主要负责根据中心理事会确定的计划和指示,协调和指导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