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高原,所以中国的地貌就决定一个特点,即受西高东低地势影响,基本都是大河向东流。一条条自西向东流的大河就把我们辽阔的腹地与海岸线连接起来,与海洋连接起来。到了近代,则如李鸿章所讲,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开始全面卷入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当中。经过了这样浪潮冲击,中国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凭借自己的生存智慧,面对着这个形势改变着经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一百年左右的努力,中国呈现的面貌与1840年之前有了极大的区别,除了经济情况,也有一个经济地理格局的巨变。
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依靠人力、畜力这样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向近代经济转型,当然这个过程经历了特别艰难、曲折而且缓慢的过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现代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木船、马车还有步行,使用机器的新式工厂也开始出现,并慢慢增多,一座座城市也显示了和以前很不一样的面貌。
我本人一直以来主要研究历史经济地理,感觉近代以来发生的那么明显而且是全面性的变化,以前讲的太少。事实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该是建立在近代的基础上,而不是古代。对于这样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往的研究确实太少了,所以感觉上我们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研究。我本人从1990年代就开始从事近代经济地理的研究,最初的想法是觉得中国经济地理面貌太大了,而且很复杂。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就决定考虑让研究生们每人选择一个港口城市,然后研究它们,通过进出口贸易自身的变化,还有经济上其他方面的变化。
这样的研究进行了八九年的时间,对中国二十多座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和与腹地的关系逐渐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决定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写一套能够全景反映中国经济地理变化的书,于是就产生了要写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想法。于是开始组织队伍,先后一共组织了25人,两岸三地的学者都参与进来。就这样断断续续花了八年时间,全书终于完成。
全书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卷,主要讲整个书的写作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我们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这方面都经过了仔细讨论,还包括研究各个产业部门、人口城市等方面。要了解各个区域首先要了解全国,了解全局才知道这个区域在全国里面的重要性,需要有全国的观点。

第二部分,就是第二卷到第九卷的区域卷,我们把中国划分成八大区域:江浙沪、华中、西南、华南、闽台、华北与蒙古高原、西北、东北。一方面我们根据自然地理的状况,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联系的程度。比如将华北和蒙古高原连在一起,这样安排是出于历史上这两个区域在经济地理上实际关联的考虑。又比如西南地区把西藏与云贵川联结在一起,作为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
◎
区域卷首先讲述各个板块经济地理空间展开的动力、过程和主要的表现,其次是各个区域经济地理简略的面貌,包括产业分布状况,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因此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研究,通过这样的结合研究对中国近代百年的经济变迁从地理角度就会有比较彻底的了解。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样切入这样的研究?前面说到对于港口城市的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变迁首先开始于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在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在那里进入并得到发育后,再顺着主要交通干道往广大内陆地区推进,促进了广大地区的传统经济的转型和新兴生产力的发育,为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出现奠定了基础。我们把这种空间进程简称为“港口—腹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东向西、由边及里”。

那么,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究竟有哪些转变过程?总的来讲,这个变化大概到1930年代基本形成。同一时期的1935年,“黑河-腾冲”胡焕庸线被划出。
转变主要有八个方面。
第一,是全国和地区之间的物流主要流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中心。以前国内经济外向性不太强,往往是区域性比较强,所以流向沿海口岸不多,再加上我们的进出口贸易那个时候的规模比较小,中国还没有完全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里面。近代以后,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农村相当多的地区也卷入到全球化浪潮,物资运输主要是往沿海沿边口岸,导致全国的物流不再集中到首都,也不再主要往省会。这是第一个重大改变。
第二,就是全国交通布局的重大改变。近代中国是新旧交通方式并用时代,但是这当中不断加强是现代交通方式,就是铁路、汽车这样全国性的方式。比较长的交通路线必须或者是至少有一端是连接到沿海港口或者沿边口岸城市。以首都和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变成以港口城市为重点的体系,省会已经不是本区域内唯一的物流交通中心。
第三,是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四,城市主要分布也集中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地带。越靠近东部城市数量就越多,就越密集,而且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也越大,到了中部就逐渐减少,西部就更少,这也是近代形成的格局。
第五,区域经济中心由传统的行政中心转移到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近代由于沿海、沿江地带率先得到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加大,全的主要城市都往沿海、沿江口岸地带转移。比如厦门、大连、青岛等。有一些单纯行政中心如果没有施行经济的转型近代发展就比较缓慢。比如西安,近代的西安大概只有20多万人口,一直没达到设市标准(民国设市标准是30万人口)。而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往往伴随区域行政中心的转移。
第六,近代经济区开始形成,以沿海、沿江地区为龙头,然后以腹地作为经济区范围。这是现在各种城市群/经济带的雏形。

第七,香港和上海在中国各个城市里面发展特别快。近代中国港口分成等级,第一等级是香港和上海。那时候东北、华北、长江流域物资要出口的话,都必须经过上海;南面物资出口则经过香港。进口物资通过香港、通过上海再分到全国。这种情况到1895年后出现一些变化,台湾因为甲午战争被日本占领,它的对口贸易以日本为主。1919年之后天津、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独立性增强,物资可以自己调配。但是尽管如此上海和香港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不仅仅是物资转运的影响,也包括航运、邮电通信影、资金还有信息的影响。
第八,中国的区域差异出现变化。中国古代经济中心最早在北方,唐朝中叶开始往南移,总体来说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地理原因,东部超过西部,这一点是存在的。所以以前的时候叫南北差异为主,东西差异为次。近代以后开始改变,中国虽然人口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很多外向性经济发展起来,东部沿海成为中国联系世界主要大门所在地,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因此变成东西差异为主,南北差异为次,这种差异格局延续至今。
以上简单介绍了这八个方面的变化。总结来看,这套书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近代经济地理的多卷本著作,也是对近代中国经济地理面貌一次全面的研究梳理。以“港口-腹地”和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为切入点,全书总结出近代中国经济变迁有八个关注点,然后贯彻于全书的写作。“港口-腹地”这个理论在经济地理学界已经逐渐引起了共鸣,对区域差异、沿海腹地关系等形成的观点和想法,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这是在学术和学科方面的一些贡献。
◎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建国以前的发展,虽然是艰难的、曲折的,但也是存在的。这就是说,我们的基础不是1840年以前的基础,而是近代以来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中国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尽管这样,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做的更好。我们能够依据什么?我觉得主要的借鉴对象就是近代的经济地理格局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办法从古代找启示,只有到近代来找启示。这也是这套书能为当下发展做出的一点贡献。
文+整理/宋敖,未注明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