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7月28日,在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城市双修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以《山地城市中山体的多重判读——以贵阳市为例》为题作报告,指出山体是构建均衡稳定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净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生活、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袁牧
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与景观格局,往往由于缺乏合理的山体保护措施,进而导致城市内的山体逐渐被城市建设所覆盖,一些生态景观资源较好的山体存在被破坏和“蚕食”的危险,山地城市以山为底的生态特色及城市风貌逐渐丧失。今天从技术角度和大家分享清华同衡在山地城市设计方面做的工作。
一
山地城市山体特征及判读意义
1、以山为底,城在山中
山地城市,位于山体连绵交错带上,处处是山,地形复杂。山地城市内山体数量众多,类型庞杂,分布广泛,山体区域难以准确判断及界定。以贵阳市为典型,平均海拔1200米,喀斯特地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形成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景观特征。
2、城市扩张,山在城中
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和引导,城市的无序扩张导致山体资源持续减少。以贵阳市为例:通过分析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40余年间(1973-2016)全市因人为建设导致的山体侵蚀面积由57.2KM2增加至206.7KM2,增长了361.4%。贵阳的山地特色城市风貌正在衰退。
3、山体判读的意义
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做了很多的城市设计。我们的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当中,无论对山地的地理还是生态都做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到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目前还不知道。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还需要跟山有关系,那么对山体,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理解它、发现它、保护它,真正实现山地城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
山地城市山体的多重判读
大家做规划都很熟悉,我们在做山地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使用大量的技术手段,比如卫星遥感分析技术、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图像识别分类技术、计算机数字地理学应用技术、GIS平台技术运用等,但是这些更多是基于我们对于地形来判断的,这个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我们要有所侧重。比如,除了对地形要有判断之外,还需要对地貌特征进行一些判断。
1、地理系统判读
根据山体地貌特性,利用地理学科相关知识与数学方法对贵阳市域范围内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深度挖掘及分析,最后利用图像分类学中最佳分类指标组合的确定方法,选定计算高程、全累计曲率、坡度变率、dem渲染图、高程变异系数、等高线密度、地形起伏度等7个地形指标作为贵阳市山体地貌划分的依据。
贵阳市市域全累计曲率分析图
贵阳市市域DEM山影渲染分析图
贵阳市市域地形指标合成示意图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分布图
2、生态体系判读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做“城市双修”。于“城市双修”而言,山不再是一个地形因子,它更多是城市的生态因子。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判断城市区域内各种山体的生态影响。这里面包含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包括植被、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分布等等。前期调查,包括卫星影象、无人机实拍取样识别等都是常用的技术手段。
贵阳市市域土地利用现状图(2016年)
贵阳市市域地表绿容积率分布图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植被覆盖度分布图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生态多样性分布图
3、山川文化体系判读
大家知道所有城市的山,尤其是中国城市有很多山特别小,但是有强烈的文化氛围,所以非常有名。而贵阳是一个以山为名的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贵阳的山川文化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包括城市肌理、城市空间部件、山的景观,尤其是文化景观等。
对于山川文化,我们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探索。在城市中心它的文化价值可能更加凸显,而在城市边缘地区山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基于之前对山的基本判断,从地理、生态、文化判断做了一系列的大数据研判,然后在大数据研判的情况下再加入了地理因子。
贵阳市中心城区文物遗址分布图
贵阳市山川文化地标“五虎三狮一凤凰” 、“九门”,“四阁”,“十三关”
贵阳历史名山
4、社会性判读
这些山除了文化价值以外,还有在当今的现实城市生活当中的价值,这个价值是通过所有市民对于城市中山的认识共同实现的,也就是说和我们有多少社会生活是和山相关的。比如,山体认知度评价——某座山体,其山峰名称点分布越多,表明该山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想认知产生了重要作用,其认知度越高;山体现状景点分布评价——某座山体,其旅游景点分布越多,表明该山体的旅游开发程度越高。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认知情况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开发程度分析图
5、山体判读综合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利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模型,以现状山体评价结果作为关键因子,建立评分体系,并根据地域特点赋予权重。
贵阳市市域现状山体综合评价图
三
山体综合评价结果是山体保护格局建立的重要依据
贵阳自古有地无三尺平一说,用地空间内大多为自然山体,若城市建设空间拓展就必然涉及山体改造,而过度的山体改造又会破坏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就必须根据山地的分布而发展。为了获取足够的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用地,我们就要考虑、分析山在未来的价值。哪些山需要保留,哪些山可以做生态补偿,哪些山要作为城市发展空间的预留。对于这些要保留的山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每座山都有不同的保护策略。
目前贵阳大量的采矿、大量的植被改造,对山体的破坏非常严重。除了对山区的保护措施之外,我们更注重对微观山体的保护,尤其是城市公共区域内的微观山体。这种保护在最终的规划职责里是和城市法定规划紧密结合的,我们希望通过法定规划的内容实现真正的保护。
我们还做了一系列山跟城市之间互相作用的景观,所以也需要对修复的山体做一系列的划定,包括修复措施和定位策略等。最终我们把这一系列对于山的勘图和相应的措施、策略、实施方案和法定规划结合,形成一系列图则,这些图则在未来的土地使用、土地开发、城市保护和管理当中都可以实时的调取和使用,真正做到每一座山体都有对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谢谢大家!
本项目主要设计人员:周扬、李政霖、段凯文、杨孝增、张继良、高翔、姚源泉、谢南薇
本内容根据袁牧在“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审阅
整理:播报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