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研究对环境因子偏好程度进行调研,并采用Likert-5分制,以了解市民在特定游憩机会类型下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偏好程度,为游憩机会谱的构建提供合理依据。其中,自然资源特征质量、人文资源特征、管理建设内容和维护管理水平的得分越高,表明市民对它们的偏好程度越高;服务设施质量、公园使用状况和活动项目水准的得分越低,表明市民对它们的偏好程度越高(表4)。

其次,研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游憩机会条件下,市民在空气清洁度、植被覆盖率和视觉美景度方面一致呈现出偏好程度较高的特征,对于其他环境因子的偏好则有所差异。
(1) 对于山水资源面积,市民在城区中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对其的偏好程度一般,在其他游憩机会类型中对其的偏好程度较高。同时,由于宁国市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市民在高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期望有更多的山水景观以丰富游憩活动、调节小气候。
(2) 对于人文资源特征,市民在城区高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对其的偏好程度较低,而在其他游憩机会中对其的偏好程度较高。这与市民更倾向于在城区高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获得健身、锻炼等功能性体验有关。
(3) 对于服务设施质量,市民在不同的游憩机会中对环卫设施、游憩设施和休息设施一致呈现出偏好程度较高的特征。这是因为市民游憩体验与游憩设施质量密切相关。
(4) 对于公园使用状况,市民在不同的游憩机会中对于游人密度、活动全时性呈现出偏好程度逐渐降低的特征。这与市民渴望在不同的游憩机会中获得不同的游憩体验有关。例如,对于公园消费水平与交通便捷度,市民更偏好较低的消费水平和便捷的交通。
(5) 对于活动项目水准,市民期望在城区高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减少活动类别。这是由于在高密度使用的空间中,活动类别过多会相互冲突,影响游憩体验。另外,市民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游憩机会中应注重设置老年活动项目,在郊野区低密度使用型游憩机会中还应加强对青年活动项目的设置。
(6)对于管理建设内容和维护管理水平,市民一致认为其非常重要,并且期望相关部门在日常管理保障制度、安全与智能化系统、遗产与自然资源保护水平及环境卫生维护水平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