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新技术的推陈出新,全球资源环境日益变化,城市发展快速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近一个百分点的速率提高,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进入了城市社会;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中央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思路和“五大发展理念”,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些均表明,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重大转型时期。
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已有城市更新的异同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已有的城市更新方法类似,都是以改善亟待发展的城市旧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条件为目的,运用于城市存量空间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与西方国家的经历相比“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针对的发展阶段和核心问题不同。西方国家很早就进入了城镇化成熟阶段,城乡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城镇化进程趋于停滞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状态。伴随老城环境、交通、住房和卫生等条件的恶化,郊区、边缘区的兴起以及小汽车交通的普及,中心城区出现了“衰落”现象。有西方学者特别强调,对于城市更新的认识,重点是要“很好地理解衰退的过程”。反观中国,国内大多城市尚处在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依然有大量人口持续进入城市,推动城市发展。这些城市的老城区、中心城区并未发生人口减少并“衰落”的现象;相反,源源不断的人口集聚,推动着地区的活力增长。只是因为城市原有的空间、设施和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新的人口膨胀而产生了城市问题。“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正是针对这些“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瓶颈”而提出(如图)。
与中国过去的城市更新实践相比,“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视野高度和覆盖广度不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同于旧城、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和环境治理等局部工作,而是站在时代视角,契合城市发展转型阶段的要求,充分体现多元、平衡、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仅仅是拆除重建、综合整治等方式手段的简单应用,而是在国内过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联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多方面,采用更为综合、全面的手段治理城市系统性问题。
因此,“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特色的存量优化综合技术手段,针对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城市问题,是中国过去存量更新手段的进化。
三、“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定义
“生态修复”,就是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将城市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逐步具备克服和消除外部干扰的能力,促进生态系统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而趋于平衡。
“城市修补”,就是围绕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标,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以系统的、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掘、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维系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使城市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有特色。
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意义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对城市的意义,体现在从硬件到软件,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的各个方面:
1.从生态要素局部入手,恢复生态网络系统,重塑已被打破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绿色健康的活动场所,实现“人工自然,和谐共生”。
2.催化调整城市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转变城市增长模式,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使城市“功能完善,富有活力”。
3.尊重、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强化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精神,优化城市空间和风貌,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品质特色”。4遵循“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民生优先、为民所需”的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依据规划实施,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