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学生“随行”传统村落调研实践大赛累计报名的参赛队伍已近100支,感谢大家的踊跃报名(此处有掌声~)
今天,我们给各位带来的是部分团队上传的调研成果,给大家加油打气!也期待更多小伙伴们的精彩内容,大家尽快上传哦~
「桃叶坡寻踪」
北京交通大学
桃叶坡村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地处晋冀交界之地。据说这里在唐宋时期曾是屯兵屯辕、把守关隘的重地,村落由此发展而来。据村中家谱记载,最早定居的张氏家族来到这里生根发芽到现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桃叶坡村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形状犹如桃树叶子;村落以上阁观音庙和下阁真武庙作为门户,空间格局清晰完整;村落历史建筑遗存众多,拥有明清建筑50余处,且保护较好,集中分布在楼巷、巷口、官房和桥坡一带;村中民风淳朴,祭祖、戏曲、烧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传承。桃叶坡村是晋东地区山地农业型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价值。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遗产保护团队自2014年起开始参与桃叶坡村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工作,协助桃叶坡村完成了传统村落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工作。今年7月,团队又将桃叶坡村作为课程“历史建筑实录”的实践基地,完成了村中重要历史院落与建筑的测绘工作,并结合访谈、航拍等工作建设完成了桃叶坡村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以文字、图像、视频、360全景漫游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桃叶坡村丰富的传统资源与迷人的风貌。
「古城意象实践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清晨五六点悠闲的早茶时光,伴随早餐店油锅的滋嗞作响,诸葛村的一天便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一天时光里,会看到水塘边洗衣服的阿婆、成群唠嗑的大爷,还有导游带领的一批批旅游团,以及四处闲逛的散客人群。
而实践团的成员就藏匿在各大街巷、餐馆、或是庙宇祠堂内,走访诸葛村各大村落场所,等待与各类人群的碰面交谈,探寻属于诸葛村特有的村落记忆。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北部的诸葛镇内,始建于南宋末年,近八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明清建筑群
诸葛村内外八卦构成图
一半水塘一半陆地的钟池
村落的规划布局堪称中国古代堪舆学的巅峰,位于中心的钟池周围构筑了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民居归入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四周拱卫着大公堂、怀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楼宇建筑,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
丞相祠堂外观
丞相祠堂内景
大公堂外观
大公堂内景
诸葛村现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筑,明清时期曾有18座厅、18个塘、18口井及8条主巷,至今仍有大公堂、丞相祠堂等11座建筑保存完好。我们走访了诸葛村内的传统建筑,包括宗祠、民居以及商业建筑在内,发现它们的选址、建造都有其独到之处。以丞相祠堂为例,其坐西朝东,前有聚禄塘,背靠桃源山,平面按“回”字型布局,分别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中庭雄伟,建在约一米高的台基上,脊高十米,翼角高翘。每年农历八月廿八,诸葛亮后裔都会在这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
我们也走访了诸葛村的乡土文化馆,这里曾是民国时期创办的私立小学校舍,建筑格局也都保留着当时学堂的风格。在参观乡土文化馆的过程中,我们观赏了村庄整体风貌和家谱编修,见到了古时耕种的农具、近代书籍和诸葛村极富盛名的中医药材,同时也了解当地的祭祀文化和婚庆寿庆习俗。乡土文化作为中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乡土文化馆让我们认识诸葛村从一个血缘村落向业缘村落转化的历史过程。
手摇扎棉机
近代书籍
嫁娶礼担
此次调研,除了走访各传统建筑场所之外,我们还采取访谈、绘制认知地图等方式探寻村落精神和村民集体记忆。我们采访了各式各样的人群,从九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从热情的商店老板到行色匆匆的旅客,我们都会邀请他们手画认知地图,将他们脑海中有关诸葛村的记忆绘制到纸上。
在与村民的访谈中,交流成了一大难题。村民年岁普遍较高,言语中或多或少夹杂着当地方言。尤其是在一些厅堂名称等关键字眼上,因为无逻辑可循,我们便与村民反复确认是由哪几个字组成,或是干脆找来当地大学生为我们做翻译。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村民碍于绘画水平,拒绝执笔画记忆地图,这时候我们会采取村民口述的同时由实践团成员进行地图绘制的方式。
实践团成员正在根据村民的口述绘制记忆地图
实践团成员访谈村口纳凉的阿婆
在诸葛村的调研过程中,时常总会有惊喜的发现。这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遇上的第一位非遗手工艺人,是制作手杆秤的郑大叔。大叔十分健谈,从旧时宫廷轶事到近代奇闻,为我们生动讲述有关杆秤的寓意故事。访谈过程中,大叔也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制秤。看似简单的木杆秤实则需要十几道工序,从选材、刨秤杆到校秤定量、钉星花,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
手工艺人正在制作杆秤
收藏杆秤1
收藏杆秤2
除了偶遇藏匿在村中的民间艺人,我们也在辗转街巷中,发现于村子各个角落留存的诸葛遗风。村中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有一幅对联,或是歌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或是记述诸葛亮的不朽生平,都与祖先诸葛亮密不可分。
在参观诸葛村大公堂时,看到悬挂在厅堂内十分醒目的《诫子书》。根据村民的讲述,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尽管历史变迁,但这86字的家训未曾改变,成为世代诸葛村后裔立身处世的准则。现今诸葛村起草的家规也都是围绕《诫子书》来制定。村内上至暮年老人,下至五岁孩童,都对《诫子书》熟络于心,诸葛遗风于村中生生不息。
民居大门所贴对联
大公堂内的《诫子书》
村民为我们解读《诫子书》
在诸葛村调研中,我们领略其奇巧的风水布局与别致的传统建筑,也真切感受到了村落的宁静祥和村民的热情朴实。这是一个处于发展叉路口上的传统村落,相比藏匿山林未开发的村落,诸葛村多了游客络绎的热闹景象,但与那些旅游业鼎盛的村落相比,这里更多祥和的生活气息。作为全国第一个整体保护的村子,我们期望诸葛村能在旅游发展的浪潮下保持本色,养育一代代诸葛村民。
上塘商业区放飞孔明灯的场景
古城意象实践团成员合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记得尽快上传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