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北京安定门街道启动了方家胡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位于胡同中的创意工厂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并对违法开墙打洞、私自扩大门窗的门店进行集中封堵,截至目前90处开墙打洞行为已整治完成,方家胡同渐成气候的商业氛围大受打击。
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事件的讨论经久不息,涉及利益群体也质疑不断,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客观的专业视角分析此次事件并为胡同的未来发展提出我们的建议。
(注:本文中所列出的各方观点为保证真实均根据访谈整理,未经后期加工,不代表本平台及作者观点。)
背 景
方家胡同为元建大都时所辟,明朝属崇教坊。循郡王府位于方家胡同13号、15号,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也是北京市第二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近年来,随着南锣鼓巷、五道营和国子监等胡同商业逐渐发达,加之方家胡同内46号院的创意园区的不断发展,方家胡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依靠拆掉围墙开门开窗而形成的沿街店铺,名气也越来越大,尤其受外国游客的青睐。2011年发布的《安定门街道区域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指出要以方家胡同46号为基点,加快循郡王府腾退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提升胡同整体发展活力,积极推动沿街文化展示、餐饮休闲、创意体验等业态发展,促进先锋艺术与市井生活融合,打造胡同里的文化艺术群落和创意休闲港湾。
整治前的方家胡同
2017年初以来,北京全市大力整治“开墙打洞”等行为,并纳入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规划,预计2017年整治1.6万处。5月23日,安定门街道正式启动方家胡同的“十无”示范街巷打造工作(无违法建设、无违规开墙打洞、无违规广告牌匾标识、无凌乱架空线、无违法违规经营、无车辆乱停乱放、无乱堆物料及暴露垃圾、无私设地桩地锁、无乱贴乱挂乱画、无违规出租转租),目前方家胡同对“开墙打洞”行为基本整治完毕,将违规门、窗进行了砌筑,对违规搭建进行了全面拆除,但未进行历史原貌的复原工作。
至此,方家胡同正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商业刹住了临门一脚,社会各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原住民、商家和政府对事件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对规划专家进行了访谈,希望能真实地呈现事件原本的样貌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整治后的方家胡同
整治为了什么?
早在2014年9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就下发了《东城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整治工作是为了更好维护首都形象,充分发挥首都功能核心区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有效解决并改善背街小巷存在的环境脏乱问题。
2017年4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发布了《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并召开了动员部署大会,指出东城区是首都功能的集中体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展示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扛起首都精神文明创建的旗帜,坚决治理“城市病”痼疾顽症,展现首都新形象、新面貌。
从胡同中悬挂的《致方家胡同沿线居民群众的一封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次整治行动核心目的是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提升群众的居住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在与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访谈过程中得知“恢复古都风貌”和“疏解整治促提升”也是此次整治行动的目的之一。
整治怎么做?
根据行动计划得知,三年内安定门街道将完成100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同时,还将在两年内实现主次干道架空线全部入地。其中,2017年将治理400余条背街小巷,通过“拆、堵、关、清、查、治、管”等综合手段,重拳治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实现街巷内十大类突出城市环境问题的“动态清零”。东城区每一条街巷都将设置一名“街长”或“巷长”,对所负责街巷的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行使知情权、报告权、监督权、建议权和简单事项的处置权。2017年,东城区还将实现平房区街道物业管理服务的“全覆盖”。
在与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城市综合管理科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方家胡同目前是将开墙破洞用红砖砌上后经统一招标由设计公司对胡同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复原。而东城区规划分局近日也编印了《东城区街道环境十要素设计导则》,强调百街千巷提升设计应以减法为主,呈现古朴厚重、文化彰显、时代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出“门、窗、墙、牌、匾、檐、线、管、罩、绿”十要素的具体指导意见及要求,以支撑全区各街道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7月31日方家胡同已经开始了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施工队伍和保安已经开始作业,从路边贴出的禁止停车的通知中可以看出首先进行整治的院落有4处,分别是3号、5号,30号和41号院。据悉,下一步还将对胡同院落内的违规搭建进行拆除。
违章建筑拆除现场
群众怎么说?
→居住在方家胡同西侧的一位大爷:
这次整治挺好,早就应该整了,搞的胡同那么乱我们怎么生活啊。我就说当初是为了招揽人,现在生意起来了,但为了疏解人口开始整治。之前胡同脏、乱、差,大半夜的一帮外国人喝多了没德,哪都有,非常影响休息。这些外国人素质也不好,一拐弯就随地小便,吐一地,赶紧把他们都“扔走”。接下来要对墙面进行重新粉刷,最好能跟小区似的进行管理,现在不是有街巷长嘛,西边的整治完的那个胡同就有保安,车不让往进走。像咱们这,本来就车位紧张,很多外地人也没住在这,把车往这一搁就是半年。
胡同就是拿来居住的,宜居嘛。今天报纸上不是公布的上海市要恢复宁静。本来就是,来了这你想唱个卡拉OK?这哪能全跑大街上来,鬼哭狼嚎的,我们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
→居住在方家胡同东侧的一位大爷:
现在就剩一家店那不是擎等着涨价啊,去大超市更贵还远不方便。你这说是要恢复古都风貌是要恢复哪一朝哪一代啊,也没个准儿。古都风貌是大红木门啊你别给我装防盗门啊。平时没啥影响,人家喜欢咱北京胡同来逛逛我们不能撵人家啊,人家来看看挺好的不碍事。那些店铺晚上十点半就关了,要是过了点我们就去说他们,他们就关了,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听话。
→居住在方家胡同东侧的一位老爷爷:
对我们生活也没什么影响,改造完了街道也整齐了,那些店铺啥的跟我们倒没什么关系,我们岁数大的人也不上酒吧去,但是打扰肯定是有一点的。这条街肯定有统一的规划,将来每条胡同怎么整都有统一的规划,肯定要以灰砖为主。胡同能保证我们基本的生活服务就可以了,不用这么多店铺。
→从方家胡同路过的一位老奶奶:
这次改造挺好的,比原来路宽多了。原来两轮的都凑不过去,现在宽敞多了。不会就这样用红砖。北京的胡同都是红门灰墙,你从皇城边走过来就都是这样的灰墙,要显示古都的庄重,这只是为了整治呐,后面还得完善,还得弄。现在只能在外面抹灰了,那种专门的老建筑的灰,再粉刷。之前整治的挺好的,特别干净,这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说要拆,它这样整一下之后还得弄成灰的,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一个过程。
商家怎么看?
店铺名称:NC SPACE店铺地点:方家胡同46号院内店铺主营:品牌推广
店铺名称:NC SPACE
店铺地点:方家胡同46号院内
店铺主营:品牌推广
我能理解居民的体会,因为商业越多、车辆越多,嘈杂的环境会给她们带来影响,我认为在胡同里传统与现代接轨并不是错,错在胡同的发展从南锣鼓巷开始就没有一个前期好的规划。如果从初期开始商业就是有规矩的,是经过调研之后满足了邻居们的诉求之后的一个标准,那我相信就不会有问题了。
我们能感觉到年轻人对北京传统文化的东西其实非常在意。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老北京文化,再通过他们不断地保留传统氛围并让未来的人还愿意来胡同,既能看到以前的味道,又能看到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的创意,这很重要。胡同文化能被年轻人认可其实应该是很值得开心的事,但现在就是在赶大家出去,在减少对文化感兴趣的人的数量。
北京现在的规划是没有“逛街”这件事的,不像上海法租界、田子坊这种有逛街的尺度,北京的规划就根本没有,胡同没有了就只有去大商场了,就脱离了人和人的接触关系了,最传统的习惯就不存在了。
胡同摄影展现场
店铺名称:野友趣店铺地点:方家胡同xx号店铺主营:户外俱乐部
店铺名称:野友趣
店铺地点:方家胡同xx号
店铺主营:户外俱乐部
大家都是为了谋生路,都是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才聚集到一起,聚集到一起才能有更好的谋生机会,如果把这个都打散的话,那大家怎么活。如果说是还原古都风貌,那我愿意,我愿意回到我小时候,但是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的城市从别的地方吸收了那么多文化,吸收了那么多人,大家融为了一个新的北京、新的文化,那你就让它自己发挥就好,你就告诉我们,这块地能干什么,那块地能干什么,有标准条框出来了,尽量达到一视同仁,那我觉得民间的思想、民间的力量会比政府快很多、先进很多、开放很多,大家也会活得很滋润。希望有个计划能让我们有个出路,能让我们知道我们能做什么,现在根本就不知道。
整治后的野有趣店铺外立面
在店铺名称:不知名(未挂牌)店铺地点:方家胡同46号院对面店铺主营:茶具茶品
在店铺名称:不知名(未挂牌)
店铺地点:方家胡同46号院对面
店铺主营:茶具茶品
我觉得在胡同里开店的人和在商场打拼的人是不一样的,是有情怀的,所以之后要去相似文化环境的地方,但是胡同都面临着整顿,我们能去哪里?
我们感觉目前这种整治方式太过于简单粗暴,就是什么都一刀切,胡同里面该整治的问题反而没有整治,机动车和公共单车依旧乱停放,依然是垃圾乱推,一改造胡同里面就是属于半装修的过程,建筑垃圾也都是随便堆。我们之前开店也会把门口打扫得很好,绿化也做得很好啊。毕竟我们也不是做酒吧,我们一直在安安静静做事情,但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觉得胡同也算是北京的一个符号,说到北京我就想到胡同。无论是游客还是老北京人都对胡同有一定的情结,但是像现在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路灯也都是昏昏暗暗,没有之前的气息了。到了晚上黑咕隆咚的,这个胡同你敢进去吗?
店铺名称:如故摄像馆店铺地点:方家胡同46号院内店铺主营:摄像摄影
店铺名称:如故摄像馆
店铺主营:摄像摄影
对于居民来说,是需要走更远的路去解决生活上的事务,对我们来说直接影响了日常经营,4月治理行动开始之后商圈遭到严重打击,我们在进来的时候甚至出于道义花了装修款的一半来加固这栋建筑,结果现在把我们封了起来。如果在一个文明的国家出现政策上的变化应该是要征求民意的,特别是涉及到具体人的利益和生活的改变。我不说你要赔偿,但起码得有个商量的过程,有一个大家坐下来交流的过程。结果就是很简单粗暴的给你一张纸告诉你几月几号要开始做这件事,我觉得这是让人很难以接受的,你会觉得在这边没有安全感。另外也没有人告诉我们以后这个地方要怎么办,如果能拿出一个方案来,比如说我们在几年内要改造成什么样,有这样一个规划我们也好知道。
摄影馆未整治前外立面
群众做了什么?
在胡同整治后,各界虽对其评论不一,而胡同内的店家也积极开展起了“自救”活动。NC SPACE联合了著名摄影师陈惜惜、公益组织一派胡同,还有时尚媒体《风度mensuno》在方家胡同的体验店举办了一场名为“点睛计划”的北京胡同摄影展,同时联合了6家网红店铺,向社会征集门头创意改造方案,活动吸引了大量对胡同充满热爱的人士参加,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胡同的不同理解。
部分创意改造方案
与此同时一位对胡同整治行动表示支持的老人家也每天在胡同里担任起了“义务工”的角色,每天早上会将自己家周边的胡同打扫干净并且将大家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统一搬到不影响大家出行的区域,在方家胡同这样自发的行为并不少见。
居民自发摆放的共享单车
规划师怎么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何凌华
今年开墙破洞治理的力度真的非常大,无论是位于城市一般地区的住宅底商还是在北京老城区中的胡同小店,无论是秩序井然设计精良的店铺还是存在安全隐患、外观破旧的店铺,我们看到全国多个城市的临街店铺正在飞速的消失。
胡同是北京重中之重的城市文化,相信很多人爱上这座城市、选择留在这个城市也正是因为有文化厚重气息的老北京胡同,这里有老炮,这里有小龙人,这里还有蓝色单车。这里是古都风貌的代表,那么我们就需要回答,这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人在使用它?他们需要什么?
第一,决策者从大的格局上需要明确功能区域。整个老城区不可能都是居住功能,哪里是服务老百姓的功能,哪里是服务新兴文化的功能,哪里是旅游功能需要有所引导。在不同功能的指导下,开墙破洞后的治理模式会不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大格局上明确了功能,才能划定一个标准,哪里可以发展商业以及发展什么样的商业类型。
第二,正确看待胡同中的商业,根据决策者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标准。我们也看到了这几年,尤其从2008年到现在,胡同的商业有了极大幅度的增加,一些商业的类型也对周边居民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明确所有的商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了,有了规模效应了,其实都是因为存在相应的触媒。我在研究生期间研究了南锣鼓巷的发展,其实南锣鼓巷的发展在2008年之前,几乎就是以中戏这个触媒展开的,以安静的咖啡厅、酒吧为主。随着名气的逐渐提升,商业资本逐渐入驻,南锣最终进入一个旅游经济过剩的状态,也不再是最初的模样。方家胡同和南锣鼓巷不一样,更文艺更小众,其实发展也相对较内向。那么方家胡同的触媒是什么,大家最早知道的应该是46号院,这个46号院可以说就是方家胡同的触媒。那么,如果说这些触媒还在,它仍然在影响着周边的空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周边的店铺呢?还有没有临街面的这个概念?如何制定发展的标准都是下一步亟需确定的。
个人认为,在恢复风貌之前,还是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来明确不同功能的分布,同时,这个规划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风貌型的规划,更应该是一个标准型的规划,管理型的规划。
由于对整个规划决策过程都不甚了解,只能畅想一些借鉴。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中,有一个专项叫ACTIVITY GENERATION PLAN,目的就是激发临街面的活力,因此政府对临街面做了强制性或者引导性的活动要求,要求地块的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消费场所、活力空间或是公共空间来提升街道的活力。同时对历史建筑区域的功能也直接进行了划分,哪些街道的临街面必须是商业用途,都在规划中给予明确。市区重建局也出台了相关的细则来指导户外餐饮区域的管理、街道分时管控、城市社区活动的举办等。在这样的公开透明的规划标准下,无论是发展商还是拥有历史建筑产权的居民都对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均较为明确。
最后想说北京一直是一个包容的北京,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最近似乎越来越多人开始迷失或者离开。城市使用的利益相关体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使用城市空间的权利,但如果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么这个城市很难孕育出和谐和包容。任何一种问题都有很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最公平的解决之道是需要照顾到最广泛群体的利益和感受。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必须在公共场合中与其他人接触:他们要将自己的生活、恐惧和价值观暴露给别人,更多参与到不同的事情之中。 在 1958 年出版的《人类处境》(The Human Condition)一书里,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表示:“让别人倾听到自己的声音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周围人的感受。”
希望至少在这场治理运动中,每个人在争取自己权利的时候,可以真正理解到其他人的看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让未来的发展更美好。衷心希望未来治理的效果除了视觉的风貌效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的使用效果,让我们的城市即好看又好用。
专家怎么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王凯
北京市政府此次整治行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可能要还原到胡同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做到不忘初心,回到胡同本身的空间肌理所应该呈现出的状态,以民为本,宜居建设为核心。如果不将这个问题探讨清楚,而总是在“拆”和“改”上争论是无休止的。
北京旧城的居住空间从历史上来看,就是一种内聚式的生活空间。历史上胡同不是现在“大杂院”式的居住模式,而是一家有两进、三进的院落。居住于此的人出了院子走到的是连续的空间界面即胡同,胡同作为公共空间主要起着交通联系的作用,从空间尺度上看胡同也是比较宜人的尺度范围,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处在于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空间,由住家组成的连续的生活空间,而购物的需求在那时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街角的小商户和集中的商业东单和西单来满足。在当时以院落形式构成的居住模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足以满足需求的。而现在院落由于私搭乱建使人口密度急剧加大,使原来的商业模式无法满足需求;加之人员组成从由血缘关系构成的家庭变为了打工者的集体租住,脱离于院落的社会活动大大加强,使得居住者对空间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理解北京市整治“破墙开洞”行为是因为大家站在了外来人的角度,而非站在胡同原住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许多人将胡同空间单纯地看作是赚钱的“机器”,而不是当作居住式的“家”的概念来对待,所以我认为大家对胡同的认知现在是异化了的。我们现在对胡同进行整治,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通过环境整治将违法违规的部分先予以拆除,由此社会各界产生了种种质疑,认为特色空间失去了特色。我认为下一步应将东城、西城的胡同居住形态回归原先的生活场景,即家庭式的居住方式或是适度吸引文化创意公司等小型机构的入驻,但后者要严格控制建设量和人口密度。
经过以上的改造过程,北京东城和西城将会逐步恢复到密度相对合理、消费需求更加生活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由于突然关闭了大量的店铺,短期内一定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政府应根据科学的规划合理解决,并且将来在胡同中植入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停车等服务,使居住品质得以提升,逐步走向人员结构市民化、服务设施全面化的预期结果。我个人预期胡同经过新一轮人口调整、功能疏解、设施配备、交通基础设施更新之后将形成真正具有古都风貌的高品质住区。正如北京市党代会和中央讨论北京总规时所提出的几对关系:北京的规划建设首先是“都”和“城”的关系,北京作为首都首先要将北京首都的相关功能予以体现;二是“舍”和“得”的关系,一个是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二是不合适的部分也要舍去才能创造新的“得”,而这些都将聚焦于东西城的改造问题上。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无论是新空间,还是存量空间,规划的供给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城市更新将代替新城新区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环境品质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和谐宜居”是关键。城市更新是一个渐进式的嵌入式开发过程,新区新城建设就像是买新布做新衣服,城市更新像是改旧衣服,是一个细微的“织补”过程。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更新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是伦敦、东京、巴黎的城市更新都是持续上百年的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我们现在进入消费驱动的发展时期,所谓的经济供给侧改革对城市的建设内容、城市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胡同的改造,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杜绝简单化、布景化,要保持老城的格局肌理,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北京798兴起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其建筑、空间的高品质,所以百年之后的798所承载的文化依然可以得以延续和传承。
规划师和建筑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做出胡同改造的高品质范例,为改造提供参考标准,认真打磨细节、精心营造空间,保持原真性的同时插入现代性元素,为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提供无限的可能。同时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在重视打造空间结构的同时着重编织和谐的社会网络,以提高原住民的生活品质。任何的城市和街区都不是冰冷的建筑,人们之所以愿意常住在一个街坊,可能并不是因为房子好,而是因为邻里关系和睦。基于这个原因西方国家很少进行大拆大建,日本的灾后重建也都是按照社会关系分配住房,保持原有社会网络的稳定。
城市更新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需要始终为其奋斗。
结 语
街道承担着提供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的功能,经过“拆墙打洞”整治工作,我们总结发现方家胡同发生了以下变化:
①从居民出行角度来看,由于整治中取缔了沿街占道经营的店铺和大量店铺关闭“腾出”了部分停车位,道路较之前变得略为宽阔。但我们发现胡同中乱停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停放的车辆占据了狭窄胡同约2/3空间。目前道路通畅性主要是到街边乱停车辆的影响,需要各方努力解决胡同停车问题;
②从街区环境角度来看,原本方家胡同中“文艺范”的店铺经专业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胡同的样貌保持了一致,目前店铺的封堵使用了红砖、防盗门等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的材料,同时胡同内部也出现了建筑垃圾堆放的问题,方家胡同的环境美观度大不如前。但胡同整治还将继续推进,是否能恢复整洁、美观的胡同还需拭目以待;
③从生活质量来看,由于沿街店铺的关闭,人们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胡同周边店铺和商场的补充,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原住民普遍赞同酒吧、俱乐部等店铺的关闭,享受目前安宁的胡同氛围,希望恢复胡同本身的居住功能。
整治“拆墙打洞”前胡同的业态空间丰富多样,同时也提供了基础的“创业空间”。在《安定门街道区域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针对方家胡同指出要积极推动沿街文化展示、餐饮休闲、创意体验等业态发展,促进先锋艺术与市井生活融合,打造胡同里的文化艺术群落和创意休闲港湾。但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方家胡同商圈遭到“重创”,胡同中店铺由原先的二十余家家减少至8家,商业氛围几乎不复存在。
功能混合街区一般允许存在书店、餐厅、美容院等外部影响较小的商业,例如成都的玉林小区,就是旧住宅区逐渐拥抱城市商业形成的特色街区。那么对于影响城市环境的破败胡同与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胡同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具有创新性极具发展潜力的胡同是否应该保持其自发活力?是否应该适当在保证胡同最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促进功能混合,并制定相应的准入规定、管理条例等,促进胡同多元业态的和谐发展?这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北京在历史中演化出独特的街头文化即“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生活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胡同,感受传统生活气息,而年轻人的创新将会为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北京考察时曾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愿胡同的整治工作能在政府主导、规划专家指导、群众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使胡同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统筹:郭磊执笔:金鑫、孙艺文
统筹:郭磊
执笔:金鑫、孙艺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