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学生“随行”传统村落调研实践大赛累计报名的参赛队伍已近100支,感谢大家的踊跃报名(此处有掌声~)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另外一批团队上传的精彩内容,也期待更多小伙伴们的精彩内容,大家记得尽快上传哦~
「在路上」
内蒙古工业大学
“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一直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充满着激情,带有一股试图挣脱现实去探索生活的欲望。每次出发不正是如此么,带上未知的忐忑,期待着路途中所有的可能性。
这个暑期,我们在路上,开启了我们的传统村落之旅,这一路,我们去寻找历史,更是在记录当下。好了,正经不过三秒,接下来就该说一下路上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啦……为了弄清每个聚落的发展历程,团队成员努力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同时也发生着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故事。比如,普通话与当地方言的撞击,团队成员大多为外地人,有时与当地人沟通只能靠自己意会,甚至有时只能懵圈然后默默地吐槽一句: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两个灵魂之间的交流吧……
不过,真正的灵魂交流说的应该是接下来这位,团队成员中有一位狗子爱好者,不得不说调研结束可以给他写篇文章了,名字就叫做他和他遇到的狗子们,大街上、居民家里,但凡有狗子出现的地方,你总会听到你身边有个人在跟它搭话。当然啦,也会有场面失控的时候。村子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狗,品种繁多,性格也就因狗而异了,偶尔遇上一两个脾气怪异的狗子,我们也只能任其追赶,所以就会出现因拍摄内部照片被狗子一路追赶到大街上的惊悚一幕。与狗子们斗智斗勇的日子里,我们说破嘴跑断腿,最后我们终于……臣服了,我们选择躲着。总结一下之后的调研流程是这样的:敲门,然后退后两米远,做好防范措施,开门后先问“大妈,您家养狗了么”。当然啦,以上纯属吐槽……
其实调研过程是充实的,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可以让你学到很多,尤其是内蒙地区,文化多元,每一个调研点都带有一种奇妙的新鲜感,给你一种想要去探索的强烈欲望。我们团队这次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我们这次调研的宗教型聚落(多伦诺尔、美当召、百灵庙、贝子庙等)、窑洞型聚落(口子上村)以及土默特地区的一些晋式风格的村落(古雁村)等等。该地区的聚落和民居种类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调研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小插曲,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几个比较有趣的调研故事吧……
内蒙地区有众多的喇嘛庙,宗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聚落相对较多,宗教型聚落应该算是该地区比较典型的聚落类型了,那么调研中自然也就少不了宗教的参与。百灵庙镇是我们调研的第一站,大概从名字就能知道这个镇子的由来。是的,百灵庙镇是因庙而建,属于典型的宗教中心型聚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宗教文化充斥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是幸运的,调研当天遇到一位喇嘛,为我们普及了一些宗教知识。
图中的喇嘛正在制作供佛的食子。食子,即“朵玛”,主要是用糌粑制作的,糌粑指的是用青稞加工而成的面,用食子供佛的形式来源于西藏,而西藏人认为只用糌粑来供佛不够庄严,因此,食子的制作过程中又加入了奶油和糖,把材料混合在一起捏成可爱的形状供奉在佛前。据这位喇嘛介绍,有些食子的制作过程中会掺入一些药材,我想应该是有某种好的寓意吧。这些食子制作完成后,会放到下边的托盘里,最后端到佛前一起供奉。站在喇嘛的旁边与他交谈,隐约能闻见一种食子散发出的谷物香气,一种从来没闻过的气味。
多伦诺尔是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因为之前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调研过程相对比较顺利。据当地人介绍,多伦县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就有九个,是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地方。在多伦老城区转一转,建筑看似各种各样,但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让你忍不住想要探索一下它的发展历程。于是,我们打算找一位当地人聊一聊,碰巧遇到了一位司机师傅,葛师傅之前是当地的泥瓦匠,对建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们就跟他协商包车,让他带着我们游览一些比较典型的建筑,顺便我们可以做一些访谈。就这样,葛师傅带着我们调研了整个下午,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构造等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帮我们捋清了多伦民居建筑的发展脉络:由原来的土坯草坯到现在的红砖,挑檐逐渐变小,山墙部分的出挑也变小,屋顶的装饰性减弱等等。建筑跨越了二百多年,从屋顶能看得到每个年代的修补痕迹。多伦老房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屋顶比较厚重,团队成员当时出现各种猜测,包括保温、防雨等等。但据葛师傅说,屋顶厚重只是因为不断的加泥加瓦进行修补,跟气候等因素没有关系。有了葛师傅的讲解,我们的思路清晰了很多,调研过程事半功倍。感激一路上遇到的好心人,萍水相逢,谢谢你们的帮助。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为了拍摄到全景照片,不惜顶着正午的太阳爬到对面商场的顶楼;建筑测绘时,拿着激光测距仪爬到窗台上进行打点。夏日炎炎似火烧,可大家始终在坚持。
这一路,铁皮绿车的颠簸,我们不断的前行,然后又是短暂的停留,不断的相遇又分别一些人,但我们始终是我们,我们是奔波在路上的调研团队。最后,用一句朴树的歌词鼓励一下正在路上的你们———— “我们从平凡中走来,努力的不平凡着”。
「闽醲实践队」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青山环绕,莒溪贯村,土墙灰瓦,这便是北墘。“濯足濯缨堪自适,卜居疑作武陵州。”是民国诗人苏义昌对北墘的评价。北墘气候温暖湿润,除了盛产各类瓜果蔬菜外,黄酒是北墘不得不提的主要特色,与绍兴的白粬黄酒不同,北墘的黄酒是用红粬所制,十年以上的黄酒满而不溢,体现了北墘民间传统制酒工艺之精湛。
【制酒流程】
旧避阴晦→香糯分福→夏粬冬酒→以熅正味→硋坛窑藏→祭拜酒神→老者为尊→以酒代茶
这是我们初到北墘时经常遇到的囧境,由于这是一个不叫吴家村但是全村都姓吴的村落,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我们在吴妈妈乡愁纪念馆吃的。”“住在慈孝园旁的吴老师家”……
北墘有三个重要的日子,一是正月十八,老祖先郑公的生日;二是二月二,祭拜虎马将军,传说虎马将军会保佑妇女顺产,母子平安;三是十月二十七,这个就厉害了,据说是因为此地盛产桃子,于是经常有猴子前来摘桃,淳朴的村民认为这是那只大闹天宫的猴子的恩泽,久而久之,便信奉起了齐天大圣,而这一天被定为是齐天大圣的生日。在这三个日子,举村同庆,就连平时不开放的戏院也会请来戏班子,热闹个几天。
在北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狗洞,已然成一特色。我们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北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酒,但因民风淳朴,因此时常夜不闭户,但是怕有外人来偷酒,而忠实的狗便成了最好的护酒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