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该院西部分院肖磊规划师在研讨会上了做了题为《西部县域城镇化路径特征趋势再认识》的交流发言。现将报告做一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主办方单位授权并给予资源支持!
目前存在一些传统认识是把城镇化简单看作工业化的结果,用沿海地区过去经验来看待西南地区,但是由于人口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西南地区城镇化走在与传统认识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因此报告的研究重点是探索揭示西南城镇化的特征机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规划关注的重要问题。
项目积累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城镇体系&重庆市总规深化
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
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贵州十二五城镇化规划
县域城镇化研究、工程院县域城镇化调研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万开云一体化规划研究
黔南州城镇体系规划
广元、开州、云阳、盘县、万州城市总体规划
广元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研究以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角的云阳和西北边缘的苍溪为案例对象,两个县城人口在60万到90万之间,均处在丘陵平原与山区过渡地带城市,在空间布局及其发展特征方面存在典型性。
特征1:人口流出多,农村老龄化、兼业多
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西部地区县域单元的人口流出非常多,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兼业人口比例也是相应比较高。以云阳为例,户籍的人口是140万,净流出50万人口,其中农村青壮年80%都流出到了县市以外,即当前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可以看到农村56万人当中大约20多万就业,3万人从事非农就业,15万人纯农业,剩下的15万人在城镇中兼职就业。
云阳人口情况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县域城镇化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新成年农民工、兼业人口、返乡人群以及一部分生活性人群。目前川渝贵几个省份流出人口仍然占比较高,而且基本上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已经流出了,这个人口流出所导致的特殊背景会带来两个影响:第一个会对工业化路径产生影响,第二个会对城镇化人口供给产生影响。
特征2:工业化结构特殊、就业带动弱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们从下面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川黔渝的制造业比例一直是比较低,且从2000年到2010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相比之下,广东省的制造业比例增长了将近一倍多,在一个快速工业化阶段这样的一个数据是极为反常的,而与此同时云阳、苍溪作为案例地区的县域单元,它的制造业就业比例明显下降。换言之,西部地区所谓的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镇化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走在跟沿海地区相同的道路上,甚至是走在一个截然不同的路径中——制造业并非驱动非农结构变化的力量。又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所以说在西部地区发展传统的工业化的道路就是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在让科技工业这种升级的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
川渝黔与广东的就业结构比较
越是人口中稠密地区轻工业越是招不到工,因为能够长距离流动的人群已经基本上离乡,留下的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流动半径很短的人群,所以说在任何一个县开展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招商,招聘到的劳动力的数量都会少。老龄的劳动力很难从事于规范化的管理,支撑一个大型企业的正规化的运作。这就导致了西部县域单元的轻工业很难发展,往往是有一些资源地区反而重工业比例会比较高,从而导致了它走上与沿海地区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特征3:服务和消费对城镇支撑明显
与此同时,从城镇化的人口供给来讲,由于青壮年的大量流失,进城的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进城生活性人群、返乡人群,而其中最大比例的是进城读书的人群。我们从人口的结构当中来看,以广元为案例,苍溪等四个县县城中30%的人口是学生,而乡镇当中的比例更高会达到50%甚至60%。换言之,一个乡镇靠学生支撑其正常运营,一旦一个乡镇的主要的小学关门了,那么乡镇也基本上就离消亡差不远了。所以说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因为家长打工之后挣了钱之后都会倾向于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地方去教育,所以呈现了公共服务向高等级城镇极化这样一个明显趋势,从而出现了县城小学的大班制。而因为规划中往往是考虑到就是现成的比例人口来配置相应的设施,但实质上在县城当中求学的人群来源来自于全县,而不是县城当中既有的人口,从而导致供给不足。
县城的经济主要依靠于生活性的服务,而不是依赖于生产。以云阳的城市建设为例,三峡库区移民以来,云阳新县城人口增至19万,消费繁荣,“过年时都是豪车”。但是县城制造业就业只有1万5千人,实际就业支撑能力薄弱。
云阳主要的就业主体来自于生活服务,这带给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种城镇化的路径能够存在?背后支撑的这种反常的城镇化格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模式
在这里我们尝试进行了相应的解答。首先劳务返还是本地消费的主要来源。以云阳为例,2014年劳务返还约42亿元,占本地GDP1/4,这还不考虑到外来收入的乘数效应发挥的影响。而县城的消费房地产、购物以及学生进城的消费租房,都主要来自于周边的农村居民收入,所以这实际上是外出的人群的打工返还支撑的生活型城镇化。与此同时,中央的财政支付支撑了本地的公共服务,从而支撑了通过公共服务来支撑来吸引人口,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财政转移看作是沿海务工人员的纳税转移。
外出输血的城镇化模式
正常情况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径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消费带动财政,从而支撑的就业和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农民进城。然而在县域单元缺乏工业化,甚至是人口流出之后导致工业化的就业比例下降的背景之下,是外出务工的收入支撑着本地消费,中央的财政转移支撑着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变相的通过外部输血来带动了县域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于是形成了异地的工业化带动了本地城镇化的过程,这才是西部城镇化主要动力所在。
特征4:乡镇普遍性衰落与局部特色化
对于县域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两种分化,一种是乡镇的普遍性衰落,由于大部分县域都缺乏工业化支撑,绝大部分乡镇也没有产业支撑,只能依赖在校学生,规模偏小,云阳平均只有1500人。由于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乡镇生源也在逐渐减少,因而这些乡镇会逐渐呈现萎缩。当生源少于门槛规模的时候,乡镇就必须面临着撤并,这就是乡镇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特色农产品、旅游经济的特色经济正在逐渐兴起。云阳建设了六个乡镇返乡创业园,开州已经是作为一个返乡创业的典型对当地的就近就地的城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就地就近城镇化所吸纳的人口结构与县城人口结构存在差异,吸纳的是农村流动半径短的人员。与此同时,返乡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回来的人群,往往在乡镇这个层面上可以更多地发挥作用,也可以在县城做出贡献。
但是从目前来讲,虽然这种动力比较受到重视,但是它带动的总体规模是有限的,它的在空间上的影响是局部的,富民的潜力目前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那么究竟能够带动多大的力量,在我们目前的研究调研当中还没有看到那种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大家可以看到,云阳的乡镇面临撤并的情况。由于人口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减少,之后乡镇的学生数量只要一减少,乡镇基本上就要面临撤并,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打工越繁荣就越带动城镇,而人口减少,乡镇的服务减少,乡镇反而衰落。所以形成了县城跟乡镇之间的一种分化,而有资源跟没有资源之间的乡镇之间也出现了分化。
接下来我们对西部县域城镇化路径进行归纳。
第一从城镇化的路径上来讲的话是生活导向路径为主导,直接带动作用明显,通过打工经济支撑,人口来源主要是读书的学生和陪读的家长。
第二,本地的工业化支撑薄弱,带动作用明显不如沿海地区,主要的影响是向新生代的农民工和新毕业的大学生,县域制造就业的比例下降,而中心城市的比例在提高,那么在这个格局说明了县域和中心城市在生产领域中分化的趋势。
第三,特色经济路径补充,带动作用显现但是需要扶持,富民作用需要突出,人口来源主要是农村兼业和返乡创业人群,空间上着重分布在局部特色乡镇。
因此不同的路径在县域尺度之内,它所支撑的层级是不同的,带动的强度也是不同的,所对应的人群也是不同的,换言之正是因为特殊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差异化的路径。
以下将提出城市化以及城镇化政策的几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1: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城镇化模式
对比沿海地区传统的经验,我们来看西部县域城镇化的模式特征。沿海地区的城镇化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导,而西部城镇化建设中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为主导。那么在西部地区农村的空心化和就业支撑是城镇化的主要问题,而不是新型城镇化里面经常强调的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城中村的问题;城市发展主要依赖的城市服务,而不是产业区的发展。
那么一些反常现象在这样背景之下就可以得到解释:一个是农村人口基数大的地方人口流出多,那么人口流出越多的地方县域打工返还就比较多,城镇化支撑比较强,所以我们发现县域的城镇化普遍要快于地市,而且县域的房价甚至要比地市要高,那么所以在一些省里面会出现城镇化两头齐聚省会和县域城镇化比较快的局面,而且是县域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越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在空间上的格局基本上是不匹配的。
启示2:县域城镇化面临产业空心化与房地产风险
在可遇见的未来,县域城镇化将会遇到最严重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带来的房地产的风险,因为靠人口流出的这种打工返回的支撑作用从长期来讲一定是会削弱,劳务返还的增长空间有限甚至会有所削减,如果说没有新的经济支柱来支撑,那么将没有力量来消化上一个阶段大规模开发的城市住宅。根据地方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从2010年之后住房的空置率正在出现非常快速的上涨,很多地区都在超过百分之二十还在不断的扩大当中,而且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在201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这个背景之下要消化已有的存量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而且县域本身没有产业支柱,这导致了它要面临的房地产风险和财政风险会非常的巨大,要进行相应的管控。
在上一阶段,在打工返还与转移支付的“输血”的作用下,广大县城发展较快。这一势头给地方造成了“后发赶超”的错觉,导致大量超前建设。地方经验观点是城镇化不依赖工业化,靠消费服务即可支撑。住房库存消化困难,并与地方政府债务、金融安全等紧密相关。云阳县城的住房空置率在18%,并呈迅速扩大趋势。随着打工返还减弱,产业空心化问题会更加突显,城市风险可能会更加显现出来。
启示3:西部县域新型城镇化政策
在这里我们重新去反思新型城镇化政策,我们进行调研时发现一个家庭中青壮年在沿海务工的半城镇化可能是一个最佳方案,把全家人都搬到沿海去或者都留在内陆,都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品质造成影响,即沿海半城镇化+内陆家属城镇化,对于流动人口家庭可能是“最优解”。对县城而言关键在于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遏制居住用地扩张过快的趋势;对于小城镇,要在乡镇撤并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平衡。西部的特色小镇与东部沿海不同,沿海地区的特色小镇发展强调它的特色,而在西部地区关键在于经济,要将造血能力作为首要条件,确保城镇的持续发展,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加强特色经济扶持。现在乡镇普遍性的衰落趋势不可阻挡,在乡村用“互联网+”探索农业现代化,撤并、改造、扶贫是主要任务。
启示4:对传统城镇化相关理论再审视
我们对城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规划领域内,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理论存在与实际不适用的地方。我们正面临着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和人口生活空间改造的工作,而我们的研究成果却没有和主流的或者说这种相关学科研究进行相应的结合。
在此要考虑一是小国模型到大国模型,人口与经济在中国版图内的流动,家庭分离特殊背景下的“产城分离”;
二是城市地理学,城镇体系形成原因在于城镇化动力机制,是经济原因导致了城镇格局,而不存在所谓“最优”层级结构;
三是区域经济理论,在人口流出背景下,公共服务等传统非基本部门发挥了实质性的基本部门作用;
四是区域分工理论,传统理论通过产业集聚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考虑把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分开进行研究;
五是生命周期理论,传统理论通过不同生命阶段研究行为和偏好,考虑将研究对象从个人变为家庭,将家庭特点、生活需求与规划结合。这可能是我们可能在理论探索方面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报告整理:孙艺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