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吕斌教授在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城乡规划体系改革与城市转型发展"分论坛上做了题为“未来城市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报告,现将报告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主办单位授权并给予资源支持!
一、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趋势
近年来未来城市研究和建设的价值去向是可持续城市。目前我们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转换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低环境负荷和高环境品质相平衡的挑战,同时随着城市智慧化加速,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加剧,商业、交通、工作、教育等多领域的形态和模式都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智慧化和瘦身化。智慧化就是网络化的空间结构,瘦身化就是紧凑化的空间形态,这对于空间形态的把握和规划设计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化都市发展格局成为世界性的普遍规律,构建网络城市是尊重城市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在技术层面,我们要进行城市间过节点间关系研究视角的转变,城市网络理论区别于传统研究城市结构的纵向规模等级关系,主要应用于解释城市间的横向相互的非等级关系。比如说浙江省的义务、乌镇是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如果按照传统的研究视角只能排在第四或第五层级,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服务半径很大的专业化生产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规划、综合设施的配置等就会出现偏差。
单中心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们要转变网络化发展研究对象,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区转换,研究大都市区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路径和发展演变尤为重要。同时构建网络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构建网络城市群是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城市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化空间结构是大都市区时空演化的高级阶段,网络城市是一种基于有形及无形网络支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新型城市区域。网络化空间结构建构的两个基础:一是节点——网络城市构建的基础,二是联系——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实体网络联系以及信息、金融等虚拟网络联系。
网络化空间结构具有以下6个特征:
→特征一:多节点、扁平化、均衡性的空间结构
网络城市中节点的地位不再取决于规模和等级,而以节点的特色功能和网络中的控制作用决定,通过多个网络节点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特征二:对外开外的开放系统
网络城市并非自成体系,而是全球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水平的对外交通枢纽,连通着世界网络。依托交通枢纽,节点城镇嵌入全球网络体系,承担着更大区域和国际化的功能,形成对外联系的开放系统。
→特征三:网络化设施的支撑及联系
网络化设施是网络城市的骨架和基础,包括交通线网、供水、供电管线等实体网络和金融汇兑、信息交换等虚拟网络两种网络设施。
→特征四:城乡一体的联动关系
网络城市不再是城乡分离模式,农村地区不仅承担着农业生产功能,通常还承担着科技研发、总部办公、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新型功能。
→特征五: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网络城市将改变传统单一城市蔓延的模式,网络节点与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特征六:网络化的治理结构
打破垂直型的城市治理体系架构,减少管理层级。通过对话、协调以及正式及非正式的多方合作平台,构建更为扁平化的治理格局,不以级别和规模分配资源,而把资源向有发展条件的具有潜力的网络节点投放。
三、城市网络化空间结构发育水平的评价体系与测度方法
针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6个特征,以成都为例,我们提出12个测度指标,分别对现状和规划数据进行评价。都市区网络化空间结构的节点遴选办法要首先确定网络节点的竞争力,再通过计算网络城市网络扁平化度和均衡度来判断网络化空间结构发育程度。
四、成都市空间网络化发育程度的评价
我们研究范围为成都全域1.43万平方公里,选择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为一个节点,其余区(市)县城区和镇区作为网络城市研究的节点。评价体系从现状和规划两个维度进行,通过和先进城市作比较,发现成都现状网络化度实现了43%,按照规划,网络化度能够达到发达地区的92%。
现状成都市的网络化度普遍不发育,与东京、巴黎等先进城市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在人均交通枢纽货运吞吐量、国际与区域性功能镇的比重、特色镇比重和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按照现有规划实施,成都市的网络化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拉近与先进城市的距离,但在国际和区域功能镇的比重、人均交通枢纽客运吞吐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成都都市区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成都目前仍呈现单中心格局,城镇功能和集聚能力随着圈层式扩大而逐渐减弱,导致中心城区规模过大,大城市病突出,中小城市发展机会不足,缺乏发展活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构建网络城市,打破成都市“圈层结构”,促进“独立成市”,形成“都市核心区+都市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1 形成多中心、扁平化的空间结构
? 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理念,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
? 实施“4050”计划,打造40个承担国际化和区域功能的小镇、50个特色镇。
2 增强对外联系的开放系统
(1)建设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 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一市两场”建设,拓展国际航线网络
? 建设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巩固国内第五大铁路枢纽的地位
? 完善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密切与周边城市的网络联系
(2)建设国际兴区域物流枢纽,着力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打造成为全国第一大国际铁路港。实施“蓉欧+”战略,推进实施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双黄金国际通道”常态化高频词双向稳定运行。
3 完善区域内部的网络化设施联系
(1)按照规划,加快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重,密切城镇之间的联系,支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
(2)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升级扩容,进一步提升网络互联互通能力。
(3)增强支撑能力,强化网络化设施体系建设,构建“环状+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网络,重构成都市物流空间布局,提升大都市区核心竞争力。
4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
(1)重点打造五类魅力乡村发展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突出建设品质与特色彰显,形成天府农耕美丽区、历史文化魅力区、山水乡旅魅力区、灾后重建魅力区和创意民俗魅力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提升乡村地区功能
魅力乡村发展区,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养老服务等功能植入乡村,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民宿、旅游特色村和乡村创客小镇。
六、基于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治理模式创新
城市治理能力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步实现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跨越。从治理效率和实际效果来看,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治理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正在付诸实践,这为解决城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提供了难得机遇。然而,“城市治理+互联网”仅是单纯技术层面的工具性应用,是城市治理的加法,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物理变化。要真正为城市治理增质提效,应催生基于“网络化城市结构”的城市治理体系,引领城镇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成都网络化治理模式创新,将实施“强镇扩权”和“合村并镇”两大行动计划。强镇扩权是改变传统依据城镇等级和规模分配资源的模式,把资源向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网络节点投放;合村并镇是改变“车小马大”的现状,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将一般镇、村就近并入特色镇或国际化功能镇,扩大特色镇和国际功能镇的腹地范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城市网络结构的重要节点。
注:根据视频整理,未经作者审核.报告整理:孙艺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