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在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上做的演讲报告,欢迎分享。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等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一 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下的空间解构演变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城镇建设基本概况,2015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3.7亿,城镇化水平达56.1%,城镇人口达7.7亿。2015年全国城市(含县级市)数量已达655个,县级单元(不含县级市)数量达1569个,建制镇(不含城关镇)数量达18805个。
全国城镇布局现状图
(一)人口发展的趋势判断
1 城镇化发展向中高速过渡,城乡转移仍在持续
2015年,全国城镇化水平56.1%,城镇人口7.7亿。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未来15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不超过1个百分点。预计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还有2.4亿人要进入城镇,将对我国空间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全国城乡人口发展演变示意图(每方格代表500万人)
2 人口总量在2030年左右迎来拐点
2015年,全国总人口13.7亿。2010年以来,总人口年均增长率5‰,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5左右。随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总和生育率未来将达到1.8左右。预计2030年左右,将达到人口总量峰值14.4亿。
全国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 人口总体红利下降
劳动力总量下降。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达到峰值10.06亿,2014年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113万(第一次拐点)。
深度老龄化挑战严峻。2025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抚养比将由2015年的14.1%,提高至2030年的26%左右。
抚养比持续上升,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仍在。2010年以前,我国总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2010年达到最低点34.2%;2015年,全国总人口抚养比为36.6%,仍低于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50%);预计2030年左右,抚养比将超过50%,人口红利消失(第二次拐点)。
全国抚养比、劳动力人口发展历程与趋势预测(%,亿人)
4 区域人口红利开始显现,人口流动趋于再平衡
全国流动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约2.5亿人,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年均增长量下降,从五六普间的1100万/年下降到500万/年,2015年首次出现总量下降。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增强。省内流动占比增加:2008-2015年,省内流动农民工占比由47%增加到54%。外出人口回流开始显现。2010-2014年,东部净流入人口减少,中西部净流出人口也开始减少,人口出现回流。
2000、2010年跨区域流动人口示意图
注:括号内为2000年数据
尤其是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增速约1.2%;外出人口回流规模扩大,至2030年,约3000万回流;区域内流动趋势增强。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将稳步提高,年增速约0.8%;
仍是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但规模有所下降;至2030年,跨省流入人口由六普的5700万下降至3000万左右。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增速放缓,年增速约0.6%;有一定人口外流,区域内流动趋势增强。
2030年主要区域人口回流预测
注:采用经济相关法、年龄队列法预测
(二)区域人口红利与空间格局
地区人口红利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规模红利、结构红利和素质红利三个维度,接下来将展开论述:
1 人口规模红利
(1)“胡焕庸线”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胡焕庸线”以东集聚了全国94%的人口总量、95%的城镇人口总量、94%的城镇人口增量(2000-2015年)。
2000-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人口分布
(2)中西部部分省份具有人口规模红利
在人口总量大省中,位于中西部的河南(0.94亿)、四川(0.81亿)、湖南、安徽、湖北的人口规模红利突出,同时河南、四川也是劳动力大省。
2 人口结构红利:西高东低
西部边境、河南、海南等地老龄化率低、出生率高,随年龄推移,总抚养比下降,结构红利将不断释放,结构红利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四川、重庆、辽宁、吉林、天津、江苏等省份属于老龄化与少子化挑战严峻地区,其中,四川、重庆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辽宁、天津未成年人比重仅约10%,少子化问题突出。
2014年各省年龄结构红利四档分区
3 人口素质红利:沿海、沿江人力资本优势显著
劳动力驱动转向人力资本驱动。2007年起,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农民工,成为新增城镇就业的主要来源。人才向沿海、沿江地区集聚,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川、湖北、安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规模大且增长较快;广东、北京、上海、辽宁规模大但近年占比下降。
2014年各省素质红利四档分区
4 人口红利综合评价:呈沿海、沿江“T形”格局
从规模、年龄结构、素质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
最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广东
较高地区:四川、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福建
中等地区:北京、上海、辽宁、陕西、湖南、江西、广西
较低地区:黑龙江、山西、甘肃等
最低地区:西北地区、海南等
2014年各省人口红利综合评价
5 人口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形成“T形”空间格局
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口红利最高的省份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强劲地区。其中,沿海省份总量大、增速稳;沿江省份增速快。中西部地区崛起,随人口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速快,内生增长优势凸显;北方地区衰退,受少子化、老龄化、高素质人口流出影响,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乏力。
2014年各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三)制度红利格局与空间格局
1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带动三次经济快速增长
第一阶段(1978-1990):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第二阶段(1991-2000):“南方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
第三阶段(2001-2010):加入世贸组织( WTO )。
三次制度红利和全国历年GDP增速变化的关系
→第一阶段(1978-1990):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促进沿海乡镇率先发展
1) 提升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国农村总产值达到6340亿,较1978年增长了近3倍。安徽、湖北等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
2) 解放农村劳动力,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乡镇的快速发展,推动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产生。
→第二阶段(1991-2000):“南方讲话”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促进沿海全面开放
1)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财税、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使我国的加工制造业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2) 东部沿海地区的制度红利开始释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沿海开放战略布局完成,十年间全国GDP占比,广东提高1.9%,浙江提高1.2%。
→第三阶段(2001-201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制度红利从沿海向内陆辐射
1) 释放巨大的市场开放效应,带动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规模扩大,外商投资增加,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97万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8倍,带动的就业规模超过1.1亿人。
2) 制度红利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辐射,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省份的增长较快。沿海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陕西、重庆等部分内陆省份开始崛起,十年间全国经济占比,陕西提高0.6%.
2 制度红利新阶段:一带一路下,走向全面开放、多极崛起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交锋期,“一带一路”是我国实现内外联动的战略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一带一路”使国家空间格局从单向到全面开放,从“梯度转移”转向“多极崛起”。“一带一路”带动中西部对外贸易增长,2011年以来,向西面向欧亚,已先后开通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等中欧专列,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70亿美元。重庆、四川、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区以开通专列作为主要制度收益。福建和新疆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
一带一路影响下的制度红利分布图
(四)城镇空间格局展望
1 从沿海格局—“T”形格局—“π”形格局
人口红利呈沿海、沿江“T形”发展格局。河南、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人口红利潜力巨大;东部沿海人口红利仍在,但老龄化与少子化挑战并存,亟待提质转型。一带一路”影响下,四川、福建、西安、新疆等地制度红利释放,促进区域格局从沿海开放走向多极崛起。在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驱动下,区域空间走向再平衡。沿海、沿江、丝绸之路形成“π”形发展走廊。东西问题得到缓解,南北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发展问题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
2 城镇人口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总体保持“胡焕庸线”基本格局,以西地区主要沿丝绸之路廊道增长。至203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城镇人口占比由95%下降到94%。“胡焕庸线”以东的东部沿海增速放缓,中部、西南地区增长迅速,“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人口向沿河西走廊、天山北坡、沿黄等地集聚态势明显。
3 城市群、都市圈的集聚发展
城镇人口主要向城市群地区集聚,2010年,城市群地区以20%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70%的城镇人口与76%的GDP。
4 魅力地区的特色发展
对于占据了30%的人口,80%的国土面积的地区,大部分都处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范围内,属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受地理地形条件的影响群外地区集聚了大量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根据世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群内外的人民生活水平应该逐渐趋同,寻求多元动力和特色化发展路径。提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魅力特色区。
5 2030年国家城镇空间格局判断
以多向开放的城市带和发展走廊为空间框架,以20个“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30个“魅力特色区”为重要补充,以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为战略引领,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城镇空间格局。
城镇空间格局
二 区域关联网络与发展廊道
(一)人口流动网络:跨区域与泛区域性的流动特征明显
中部地区往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的人口总量非常大,如河南-广东、河南-北京。同时泛区域化的跨省流动特征明显,如泛珠三角:湖南-广东,湖北-广东、四川-广东;泛长三角:安徽-苏浙沪。
人口流动网络
(二)大数据网络:城市群之间联系紧密,泛区域影响扩大
全国主要城市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城市群层级结构初显,且城市群的泛区域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城际联系更加密切。
大数据分析全国县级单元工作日人口流动情况
国庆期间市辖区向非市辖区流动
(三)公路网络:均衡与网络化特征更加明显
从高速公路和国道网络布局来看,公路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均衡与网络化特征更加明显。从交通需求来联系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的需求网络化开始显现,泛区域联系不断加强。
公路客运空间OD分布(2008年)
(四)航空网络:客流网络化态势逐步显现
目前我国拥有202个运输机场,国际枢纽-区域枢纽为核心,支线机场补充的机场体系。
客流网络化的态势逐步显现。同时钻石结构特征明显,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大菱形客流分布特征,纵向联系比横向联系更加紧密。
2013年民航主要航段客运量分布
(五)高铁网络:引导并支撑城镇空间格局的核心要素
高铁网络是引导并支撑城镇空间格局的核心要素,与城镇空间发展廊道耦合关系最密切。新修编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我国铁路基础设施中长期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在现有高铁骨架的基础上,形成“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
“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网
依据区域关联网络的联系强度,识别出我国最重要的10条横向、纵向和斜向发展廊道,是城镇空间格局的骨架廊道。其中,由京广、京沪、沿海三条纵向廊道和沪汉蓉一条横向廊道构成的“”型格局。
三 发展廊道的价值区段分析
(一)案例借鉴:《美国2050国家发展战略》
该规划对美国近8000条现存和规划铁路的吸引乘客能力进行评价,根据人口、经济与就业、就业结构、交通竞争四类12项因子,识别高价值的高速铁路廊道(红色越深表示价值越高的廊道)价值最高的走廊是纽约-华盛顿走廊,高价值走廊应该成为联邦政府投资的核心地区。
(二)研究方法
分别从经济、人口、旅游潜力和商务潜力四个维度、八个因子对各廊道进行评价,得到0-10分的赋值,分析得到最具投资价值的发展廊道。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我国10条骨架廊道进行综合打分,计算每条廊道的计算得分。我们得到第一名是京沪通道,第二名是出乎意料的是沪汉蓉通道,第三名是京广通道。高价值廊道(7分以上)共有6条,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区,形成一个以北京、上海、武汉为支点,联系最密切的连绵区域;较高价值廊道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以武汉、长沙、南昌、西安等为核心的通道网络;一般价值的廊道包括沪昆西线(长沙-昆明)、西部南北大通道(西贵南、西宁-成都-昆明)、青银以及东北哈大等通道,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附近,支撑川渝地区、西南地区等发展;较低价值的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及沿边地区的发展走廊。尽管根据评价赋值的得分较低,但考虑到这些通道的战略意义,需要加大对这些通道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
四 小结
1 基于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的分析视角,国土区域空间格局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平衡,其格局演变从“沿海”走向“T”型,走向“π”型,走向“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2 在多中心的格局中,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区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轨道上的城市群将成为发展趋势。
3 在网络化的格局中,将形成约10条左右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发展廊道,构成了我国城镇空间的基本骨架。
4 基于人口、经济、商务、旅游等要素,对国家城镇发展廊道的投资价值进行理性评估,识别通道的不同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注:根据视频整理,未经作者审核.报告整理:孙艺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