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洪灾韧性的城市设计准则:向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学习与洪水共生的生态智慧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for Flood Resilience: Learning from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Living with Floods in the Vietnamese Mekong Delta
作者:Kuei-Hsien Liao, Tuan Anh Le, Kien Van Nguyen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6, 155: 69-78
推荐:颜文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anwt@tongji.edu.cn
尽管广泛使用防洪设施,但现代城市仍易受洪灾危害。防洪设施不能应付超过设计能力的极端流量,甚至可能连小洪水也无法抵抗,因此产生了洪灾的“综合风险管理”,其中包含非结构性措施以及流域管理。为了提升城市韧性,首先必须改变“洪水为灾”的意识观念。洪水是一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损害才被认定为灾难。文章聚焦于洪灾韧性中的耐淹性,即城市在承受洪水时保持不受损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能力。通过调节建成环境,提升城市的耐淹性,提出城市设计的洪灾适应性范式——防止洪水发生时的损失并允许洪水进入城市。
文章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生活中学习与洪水共生的生态智慧,通过对Vinh An和Ha Baao两个小村庄实地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当地洪水情况、房屋设计与装修,洪灾期间的外出、洪灾经历与观念、村庄的总体布局以及受访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环境等,学习其适应洪灾的生活方式,如维持居住功能的高跷住宅(下部的架空空间可在洪涝期间行洪,旱季用作荫凉的聚集和储存空间),维持交通功能的船只与行人天桥等。
文章将两个村庄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实践知识,汲取现代城市应对洪水的经验教训:现代城市需要生态知识来培育生态智慧;需要提升本地化适洪能力,即每个家庭都有意识且能独立采取适洪措施,实现应对洪灾的敏捷性,利于及时进行系统调整,最终转向两栖状态。文章将湄公河三角洲乡村的生态智慧,转化为三个城市设计的生态实践准则:(1)城市设计应该能预测和容纳洪水,将其作为生活环境的日常要素;(2)与大自然合作,将洪泛生态过程纳入城市,提供城市与洪水共生的机会,恢复城市水系的生态系统服务;(3)城市设计应在开放空间向公众展示洪水的动力学机制,通过揭示自然过程的生态设计,提升公众对河流健康的关注。最后作者认为,提升洪灾韧性的适应性范式还需克服两个问题:一是需通过媒体和政策消除洪水就是灾害的消极观念;二是政府对防灾减灾负有主要责任的观点普遍存在,事实上地方化适洪能力更需要业主的行动和责任,因此地方性风险意识、问题归属以及财务激励对于居民自主采取适应措施极其重要。
印度城市中的穆斯林:居住分异程度和难以捉摸的贫民区
Muslims in Indian Cities: Degre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Elusive Ghetto
来源: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7, 49(6): 1286-1307
作者:Raphael Susewind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sainan.lin@whu.edu.cn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穆斯林人口大国,与宗教相关的居住隔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谈到大规模的穆斯林集中居住的贫民窟时,通常将这一趋势归咎于国家忽视了宗教少数派和所谓的宗教种族之间长期存在的“集体”暴力问题。另一些人则强调族裔飞地这种集中居住模式,并声称这些都是自愿的。但贫民窟和飞地通常都被认为是高度隔离的空间。本文作者通过对《印度城市中的穆斯林》这本影响深远的民族志卷的深入研究,发现上述观点过于简化。基于对宗教人口学的定量估计,使用种族隔离的统计指标,对比和分析了书中研究的11个城市,包括孟买、艾哈迈达巴德、斋蒲尔、勒克瑙、阿里格尔、博帕尔、海得拉巴、德里、克塔克、科泽科德和班加罗尔。通过与民族志“黄金标准”的对比研究表明,利用纯粹的隔离程度来衡量贫民窟化是不够充分的捷径:实际上,一个贫民区不一定需要高度的隔离,一个混合居住区也能够实现高度惊人的同质化。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不应该只区分自愿的和强迫的集聚方式,还可以通过居民体验、感知和对他们城市的判断等方面去考虑更广泛的“心理地图”。这种“心理地图”特别有助于揭示历史轨迹、不安全感以及人们对城市的未来期望,无论这是什么量化程度的隔离。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祝美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