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位于大连半岛西北端远离城市且依山面海的外围滨海生活组团。大连全域拥有 1370 余公里的海岸线,但其中的生活和旅游岸线只有8%。在“全局统筹分析”层面,这一景观条件优越的生活组团被定位为“滨海休养小镇”。“综合布局分析”框定了建设用地、路网主干和建设指标。“专项设计分析”以滨海景观高效利用、滨海空间开放共享为目标,基于景观利用评价优化生活空间布局。
(1)视域范围提取。
景观利用评价基本模型框架基于视觉分析理论,分析规划区内所有视点对于特定视域范围内景观对象的视觉可见性。首先需要确定有效视域范围。根据美国林务部在1995年提出的三级视距研究结果,人的视觉感观在中观空间范围内,0 ~ 550m 范围内为近景、550 ~4200m范围内为中景、4200m以外为远景。远景区域的物体几乎很难被看清,可不作为分析对象。案例海域的几处主要景观岛屿分布于距岸线4200m以内,属于内中景和近景,规划将这一范围内的海面、岛屿与岸线作为景观分析视域范围。
(2)观景效果分级评价。
获得视域范围空间数据之后,提取海岸线、地形数据,对视域范围的海面进行网格化处理,获得视域空间数据。使用景观可见性分析工具组件 (景观面域分析 ) 计算获得初步评价结果,客观反映规划区域不同位置对于近景及中景海域的可见程度(视域范围面积大小)。结合实地感观将用地分为四级:一级为海景最佳区域,视域范围最大,观海视野最好、效果极佳;二级为海景良好区域,观海视野较好、海景局部有遮挡;三级为海景可见区域,观海视野一般、海景遮挡较多;四级为海景不可见区域,海景被完全遮挡(图7)。

规划结合观景效果分级评价,综合建筑高度因素优先将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布置在一级区,保证优质海景资源的开放共享;将各类公共服务、居住和旅游等用地布置在二、三级区,以实现地尽其景,发挥最大效益;将其他用地布置于四级区。由此,规划形成以景观为主导的“一心、三轴、三区、多节点”的滨海区域生活空间优化布局形式。除对海景资源的评价外,景观利用评价模型框架还可分化为山体底景、城市背景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