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城市群。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刚教授认为,城市的形成必须有多重要素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群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认同在城市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群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独立空间系统。
长江和黄河把安徽分成了三个部分,皖南、皖北和皖中,江淮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处在吴国楚北,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淮城市群的发展。江淮城市群的突出优势是发达的交通体系,合肥和阜阳是两大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拉近了江淮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距离。江淮城市群的另一显著的优势是分工明确,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基础。

北部湾畔将崛起“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图片来自网络)
北部湾城市群。广西大学商学院李红教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向大家分析了每个城市群都具有独特性。他首先展示了北部湾城市群历年来的规划范围,从2004年“两湾一圈”,再到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及最近出台的“一极两核”,北部湾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地缘空间竞争性,通过城市的发展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人口4141千万、GDP1.6万亿,比例不大,未来仍有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理论上而言,北部湾湾区与其他湾区不一样,具有多核分散与跨境聚合的离合特征,沿边沿江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对外政策紧密相连。
珠三角城市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梁育填副教授介绍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从地理方面来讲,珠三角是河口冲积的三角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珠三角进行了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2008年以后,机器开始大量的代替劳动力,很多企业从追赶型的企业成功转为创新引领的企业。城市群的发育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
从珠三角的空间形态来看,深圳已经成为了珠三角产业组织的中心,珠三角的核心广交会受到电商的影响地位虽然有所弱化,但是在珠三角还是具有枢纽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珠三角升级到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深刻的转型升级,包括对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珠三角要如何成为全球的枢纽,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处理好与香港、澳门的关系,以及珠三角西岸如何发展的问题。

港珠澳大桥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来自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与管理学林芳莹助理教授从珠三角发展历程出发,以最近完成的一份成果报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她指出珠三角具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从最初的人口红利,到土地红利,再到创新红利,发展中也有一些瓶颈。珠三角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所不同,后者提出建成以港深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建成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先锋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