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为什么策划一个关于饭店的建筑展览?你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多年,为什么挑选了“国际饭店”作为展览研究对象?
A:对饭店的关注是我目前在研究的中国改革年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更广泛的研究议题中,许多建筑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整个研究项目还包括贸易中心、展览场馆及1980年代中国向非洲大陆输出的许多有趣的建筑项目,比如文化中心。但是饭店之所以成为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有大量资料。其次,我认为中国最早的改革曙光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之前就出现了。

1974年落成的北京饭店东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信号。(图片/网络)
国际饭店的出现,很及时地满足了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紧迫的政治需求,比如稳固经济、快速吸引外资、缓解财政危机,国际饭店在中国改革初期经济发展上也起了很大作用。从中国开放的角度来讲,国际饭店当时接待了许多外宾,向外宾展示当时的中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能。
但是,现在人们不觉得这些1980年代的饭店有多重要,也忘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国际饭店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和中国设计师可能难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饭店比其他建筑能更直观快速地展现这一点。长城饭店有新中国第一台电梯,这可能可以体现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快速发展的。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长城饭店(右,1984)与昆仑饭店(左,1988)(图片/百度街景)
Q:你在论文中曾分析过本次展出的六所饭店,但不含广州白天鹅饭店,它是最近才被纳入研究的吗?上海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华亭宾馆是由外资管理、香港人设计的,你的选择却是上海商城。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选择项目的?
A:广州白天鹅饭店确实是近期才被加入的。在策展时我们不想只展出北京的几个饭店,想至少收纳四五个城市的国际饭店。初期时我们考虑过西安的金花饭店和一些其他城市的国际饭店,但最终我意识到白天鹅饭店的独特之处,它是由中国设计师挑大梁配合外国设计师完成的,建成背景和香港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比其他六个饭店,白天鹅饭店是个很有趣的、自成一体的项目。

1983年开业的广州白天鹅饭店,是中国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图片/pp.163.com)

1990年落成开放的上海商城与中苏友好大厦遥相呼应。(图片/wordpress.com)
我们本可以展出更多的饭店,但无法从中方设计院获得上海华亭宾馆的图纸资料,相比之下外方更愿意参与到展览中。1980年代末的中国涌现出了成千上万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国际饭店,有宾馆、饭店、酒店和旅馆。由于展览的容量、准备时间和预算都有限,我们只能重点关注我研究过且易于获得充足资料的7个饭店项目。展览展出了许多杂志期刊,比如北京饭店,我们无法从有关机构获得其平面图,只好用杂志期刊来充当一部分图像展览。
Q:香山饭店是本次展出的7个饭店中唯一一个远离市中心的,相较其他饭店,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A:它是一个深度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项目,这也是出身苏州的建筑师贝聿铭的初衷,项目中融入了许多江南园林造法。当时政府希望贝聿铭能在北京市中心设计一个饭店,但是他想要挑战当时语境下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定义,在远离城市的香山设计一个饭店可以吸引外宾走出北京城,来到郊外看看自然环境中的中国。

1982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图片/网络)
香山饭店的设计在当时颇具争议,甲方认为贝的设计不适合香山这个官方疗养胜地;贝对于某些建筑材料的坚持,甲方也不是很认同。香山饭店建成之时,很多官员都不理解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一座看上去毫不现代的建筑,他们对贝聿铭的建筑理想并不买账。由于对这座建筑的价值认识不够,管理方在开业之后保养维护不善,导致建筑很快衰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香山饭店有些“怀才不遇”,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Q:这些饭店你都去过么?在当代中国,这些老牌国际饭店的未来如何?
A:除了金陵饭店,其他六个饭店我都去过,我还入住过建国饭店、北京饭店和长城饭店。2015年夏天,我刚开始准备这个展览的时候入住了长城饭店,感觉特别棒。它后面的花园有些年久失修,很少有人去,像个“鬼园”,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拍了很多照片。这些饭店内部看上去都有些陈旧了,但都运营良好并仍在创造经济效益,住在那里的感觉就像回到过去了一样。长城饭店开业之初,里根总统、伊丽莎白·泰勒、格里高利·派克、罗伯特·劳森伯格等名人大家都住过。那时长城饭店都是社会名流住的地方,现在当然不同了,但是回想过去的场景还是很有趣的。

美籍华裔建筑师、北京建国饭店首任董事长陈宣远。刘香成摄于1980年。(图片/尤伦斯艺术中心)
这些饭店的文化内涵将长存,还会影响中国对奢侈精品酒店的定义。但是成熟、高雅已经有了中国式定义,不再依靠美国或欧洲的定义,有中国设计师和社会名流来演绎这些词语。从建筑角度来讲,我希望这些饭店可以被建筑师们记住,被写入建筑史和改革史,因为它们真的最早沟通了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交流,并且在经济和政治等很多方面的作用也不可磨灭。
Q: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积极引入新的建造技术,并不忌惮被高楼大厦改变城市景观。与当时较为开放的情况相比,近年官方叫停“奇奇怪怪的建筑”的态度是否有所倒退?
A:说来有趣,在这次展览开幕式上,我把这些饭店称为最早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没见过这样的建筑。长城饭店如果在今天建成,还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建筑。我认为不许建“奇奇怪怪的建筑”这种态度的源头可以回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政府不能调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接受资本主义舶来品之间的冲突,1980年代产生了很多所谓奇怪的事物,包括建筑。这种矛盾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只是“奇怪”的内涵可能在规模、材料上与当时有差别,归根结底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撞。

长城饭店素描图(图片/罗坤)
Q:你提到的各类涉外招待机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字,改革后都叫XX饭店,但是英文名却大多叫Hotel。是否有背后的原因?
A:不同的名称在毛时代能反映不同的质量和造价,但到了1980年代,这些叫法和语义就开始混淆了。1970年代的材料中有很多饭店叫“宾馆”、“旅馆”,改革开放后都变为“饭店”。这几个词之间的差别现在已经很不明显,我对此也感到疑惑,可以做一个有趣的词源学研究。如果问一个设计师或酒店管理人员“饭店”和“酒店”的区别,他们也未必说得清。
采访/黄丹蕾 编辑/佟鑫+宋敖
更多内容详见《城市中国》077期“社区规划师:微更新中沟通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