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联环海绵城市院士工作站正式在咱们海沧揭牌啦!
众所周知,厦门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海沧作为厦门两大试点区之一,目前已完成部分海绵城市项目。此次中联环海绵城市院士工作站落户海沧,将加强院士以及团队的科技合作,推动厦门的海绵城市建设。
更重要的是,这可是国内首个海绵城市院士工作站呢!
既然是院士工作站,那必须得有位院士来坐镇~
这不,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就来为工作站揭牌啦,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 )发展规划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在揭牌仪式上来宾众多,但王浩站在人群中,却能一眼被人认出来。这位戴着眼镜、笑容可掬的科学家,和人谈论最多的就是“海绵城市”。
细心的人已经注意到,《厦门市水资源战略规划(2015-2030年)》,就是由王浩主持编制的,而在业内看来,这为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创新奠定了前期基础。
王浩及其团队在近年来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厦门的人均水资源仅为330立方米,该数字与7350立方米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因而,在这样一座高速发展却存在缺水风险的城市里,有效地处置水体污染迫在眉睫。
“要保护好、利用好厦门珍贵的水资源,就必须要有新思路。”
谈及这一点,王浩显得很欣慰。他看到,这些年厦门的水源整治走出了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就水论水 ”的死胡同,通过大批分布式生态水处理系统的成功建设,已经从“末端大集中治理”变为“源头区域分布减排”,黑臭水体在逐年消失,取得的成效令全国瞩目。

在这个问题上,王浩院士是这么想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
海绵城市建设“净”、“用”两项措施,中联环已走到全国前列,此次与中联环强强联手,将把科研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和保障厦门海绵城市建设及创新能力,将纸上的规划落地到大地上。
从小的方面来说
就是依据“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原则,院士专家们围绕企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但实际上,在他心中,还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
要把在工作站形成的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厦门经验”,推广到南方乃至全国地区,让国内其他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都能第一时间想到厦门的“样板”。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投资、研发、设计、咨询、建设、运营为一体,面向全国提供综合水污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长期致力于城市雨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和再生水的利用,作为中国分布式再生水处理的标杆性企业,其模式已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今年,国务院参事葛志荣、黄当时、张红武等一行5人前来我市调研“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时,就对中联环颠覆传统,用分布式生态建设新机制建设的生态水再生处理项目发出由衷的赞叹。
据悉,王浩院士及他的团队,将与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利用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快速提升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速度和品质,助力厦门打造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沿海城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