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的印记 -
时光流逝,岁月辗转。
要说是什么陪着厦门人一起成长,一起看遍这座城市的世事变迁?
这几条有趣的路,撑起了整个厦门的颜值
....

和所有城市一样,厦门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某个角落,你还可以找到这座城市最市井的生活,空气中依旧飘散着这座城市曾经熟悉的味道,这里有老厦门的面貌,有老厦门的家常味。

鹭江道担水巷,巷口紧邻码头,早年厦门由于是海岛,缺淡水,市民用水多靠水船卖水,时人称"船仔水",因进出均经此巷,巷内居民多靠担水、卖水为生,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卖水虽绝,巷名独留。

配料馆巷也因配料馆而得名,原本的巷口处是苍茫大海,台运渔船在此停泊,配齐所需要的盐、水、油等日常用品后再出海,曾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桥梁。如今虽风光不再,却也是老厦门人的重要居住地。

暗迷巷,位于开元路东南。西起大井脚巷,东至土地公祖巷。长138.6米,宽1.3米。暗迷巷一头与大井脚巷、土地公祖巷相连,同处于小山坡之上,但却是一条比较直的巷子,就是坡度比较明显。巷子比较窄,窄到仅容一个人通过,说它是厦门最窄的巷子一点也不为过。不过他的名字可跟这无关,来让我们念出“an mi”,是不是就是闽南语稀饭的意思,这里最早就是一条卖稀饭的巷子。

岛上最长和门牌号数最多的路该数内厝澳路。这条用不规则,十分粗糙的花岗岩石块铺成的小路,一边是内厝澳1号后楼的红砖围墙,一边则是花岗岩石块垒砌的挡土墙,挡土墙上爬满了榕树的根,给人一种岁月久远,历史沧桑的感觉。这条路因为有三棵老榕树,榕树的枝叶和气根常年遮天蔽日,路上光影斑驳,是鼓浪屿上一条最具特色韵味的道路。

龙头路是鼓浪屿的主要商业街,它的商业氛围由来已久,以致于老鼓浪屿人搬到厦门了,也常把上街购物买菜说成去“龙头”,害得厦门人一头雾水。现在,那里商店酒馆林立大小店铺百多家,是鼓浪屿开埠以来最鼎盛的时期。

鼓浪屿陡斜的坡路真不少,鼓新路通往厦门二中校门的那段最具典型,沿路的四座“杨家园”其建筑风格同中存异,所表现的浓厚的人本思想,是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探究例举的代表性建筑。

鼓山路只有十余个门牌号,那条路上散布着多座私人的深宅豪院,一度不少花园人去楼空,幽静有些阴森的气氛倒诱发了中小学生探奇的心理,曾经成了小孩子最喜欢的“冒险之路”。

岛上福建路有不少领事馆旧址和洋人住宅群,一些华侨归国也不约而同选择这里建造花园洋楼,使得这里成了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会”最重要的展区,很有他国异邦的错觉。

如果你还记得儿时的绿皮火车,如果你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如果你热爱红花绿叶的肆意娇艳,那么这个地方你不能不去。老铁路,三角梅,春光乍泄,构成了厦门最浪漫的一段路。

环岛路全程31公里,路宽44-60米,是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主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平时,会有许多人绕着环岛路骑自行车,沙滩,聆听海浪,轻拂海风,一座座海景房从身边掠过。就好像你没有动,整个厦门在为你旋转。

南华路的美,不止在景,更是在于它的情调。层层叠叠的屋顶与绿色间能看到一间间或掩映或躲藏的咖啡屋。漫天的绿色与娇艳的鲜花,就像是深入骨髓的小资情调,完美地绽放开来。整片华侨新村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幽深的小巷构筑了浓郁的怀旧氛围,是厦门岛内独具小资情调和浪漫休闲气质的老城区。

华新路始建于1957年,50余幢华侨别墅先后建成,后又延伸至周边路段,最终形成以中山公园一周为分布的市中心近百幢老别墅集中区。漫步全路,一路鸟语,一路花香,每家的墙头都是怒放的三角梅,红得鲜艳。很多老别墅都改成了私房菜、咖啡馆、旅馆和创意工作室,为华新路这片诗意之地增色不少。

厦门的街道美的不止这些
只要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周边不缺美的事物
也许只是缺少寻求美的眼睛
这个周末就一起去逛逛放松心情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