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开始成了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特征,处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变化。
一.科学与社会变革
1.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城市化
●19世纪下半期,西欧各国及美国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了连年的欧洲各国的征战,直至1914年“一次大战”的四十多年的和平时期,是欧洲工业革命达到顶峰的时期,各国相继完成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因人口和工业的集聚及对资源无节制的利用所引发的“城市病”日趋严重,同时城市建设活动也日益高涨。“国家强权主义”普遍出现。

2.第二次科学与技术革命
●首先是数学领域的新发展,非欧几里德几何理论,带动了物理学的革命。
……1916年爱因斯旦“广义相对论”。
●科学的繁荣不仅使人类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还强烈地动摇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的基础:物质是不断可分的,其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并动摇了严格的因果律决定论的自然进程观。
3.文化艺术:从自然主义到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
●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浪漫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因素是主观主义,是人的精神参与对现实的塑造。多样性或多元论,强调个性。
●浪漫主义的感觉力为人类的知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标准和社会准则。通过想象和意志的自我创造力量,人类能够给未诞生的实在以实在形体,洞察看不见的但却完全真实的存在层面,理解自然和历史以及宇宙的发展—实际上,参与创造的这个过程。
●象征主义者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他们利用生活和作品去否定现实,否定现存主流社会的现实,并发明了一个想象的世界。
●野兽派、立体主义、意象派、旋涡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运动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各种革新,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的寓意化和风格形式的抽象化,使艺术创作和欣赏从单纯的感性体验变成了一种理性思考。


●通过比以往更深入的对人类知觉和创造性的性质的把握,现代艺术家开始超越传统的模仿的、具像派的艺术观,以及构成其基础的“旁观者”的实在的理论。这样的艺术家试图不仅仅成为形状的复制器,甚至不仅仅是成为它们的发现者,而是成为它们的创造者。
●“实在不是被复制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F·T·Marinetti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表述了未来主义者对工业化、机器主导社会的顶礼膜拜,歌颂、欢呼速度之美、技术之美,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的形式和风格。


二.社会思想
1.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宗教、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以及艺术从此不复旧貌,导致了一切思想的结构发生根本的转变。进化论动摇和颠覆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进化,从无差别到有差别的进化,从分离到统一的进化,从一个相对分散的,均质的和不确定的格局,到相对集中的、多样的和确定性的格局。”
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的全面解放,异化,历史与进步,社会运动。
●社会批判理论:黑格尔→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
◎为了正确地理解世界,不要停留于直观本身,而应关注理性在现实制度中的表现。
3.尼采(1844~1900):肯定生命,重估一切价值。
●对理性主义和道德圣经的反叛,宣扬激情、强力意志。
●对人和世界进行了全新的理解。“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中的酒神世界”。
●重估一切价值:要以强力意志为标准,把被基督教和传统道德颠倒了的价值重新颠倒过来,建立人类自己的新价值。
4.弗洛伊德(1856~1939):无意识世界的探索
●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意识的世界,意识是人的根本属性(我思故我在),有意识的活动统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明确地告诉人们,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
●社会文明观:文明的发展是以对性本能的压抑为代价的。
5.现代主义
●“现代”一词最初来自5世纪拉丁语“modernus”,指的是与逐渐衰逝的古代相区别的现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强调现时的“当下性”,表达人们与过去的决裂和不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支柱——欧几里德几何学、牛顿力学失去了权威,而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使西方文明的基础陷于崩溃。出于这种打击,作为时代最敏锐的感受者,西方文学艺术天真烂漫的时代结束了。

●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现代主义艺术家力图揭示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
●对艺术语言自觉地创新。

●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潮流。希望通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来建立良好的社会,促进社会的正义,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要么建设,要么革命”)
●建设计与规划的范式转型:形式、形态→空间
●空间的生产与创造:形式主义→功能主义
三.城市规划思想
1.L·柯布西耶(1887~1965)
●崇尚机械美学,意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遵循自然法则来改良社会,避免社会冲突的暴力革命。
●机械化和机器的形式是他的最高理想之一,希望把城市规划也按机械的方式设计。
●立体超级公路联系,公共社区化,关联一体化,体现了他对社社会结构的设想。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意象
● 集中主义?在大的社会思想背景下,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意欲从城市的内部结构的更新来解决日趋老化、衰败的城市机器,以适应当代的需求:功能分折+外科手术式的更新。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建立新的秩序,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木手段来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
1)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的拥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需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其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
2)拥挤的弊端可以用提高密度(中心)和平均密度(整个城市)来解决,使人流、车流合理分布。
3)高密度发展需要以新型、高效、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来支撑,增加为出行服务的交通方式。
4)必须增加公园和开放空间。“垂直的田园城市”。
●芒福德:“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年代里,特别在过去三十年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改革工作和纠正工作——清除贫民窟,建立示范住房,城市建筑装饰,郊区的扩大,‘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治疗挽救。”
●霍华德与勒·柯布西耶有相似的社会主义倾向,意欲社会改革,但思考的方式不同,解决的方式不同。
●勒·柯布西耶:“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克服事物的现存状况,而是要建构一个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方案以阐述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果这是名符其实的,就可以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各个系统的架构而起作用,并成为发展据以形成的准则。”
2.《雅典宪章》(1933年)
●对当时34个欧洲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折,提出了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大纲”。
1)主要思想内容
①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是“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机规律而发展”。
②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
③指出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不能割裂。
④明确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订规划方案。方案的内容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鼓励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的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⑤理性的思想
●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
●“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憩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
●“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⑥强调经济原则、功能原则对于城市规划的极度重要性。
⑦精英主义思想。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
2)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具有完整的行动纲领的成熟时期。
●城市规划结束了以“美学”为原则的时期走向了以“功能评判”为原则的阶段。形式理性主义→功能理性主义。突破了传统城市规划只关注城市的建筑形式、追求构图效果和雄伟气派的空间形式的创造,引导城市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面对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量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已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医治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工具,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功能理性主义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流,指导了各国的建设和战后重建。
②“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和无序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的作用。
③深受柯布西耶机械理性主义的影响,以非社会的机械结构原则来对待有机的城市社会结构,成为60年代以后大量批评的主要症结。
④在思想方法上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建筑空间是影响社会变化的工具,物质空间结构决定了社会行为。因此城市规划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就可以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这只是脱离社会的建筑师的良好愿望。
⑤尚没有脱离建筑师的眼光,以“扩大的建筑”来看待城市。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城市规划就是“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布置”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物质形态规划。
⑥继承了传统规划对城市的理想状况进行描述的思想,把描绘城市未来的理想蓝图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最终成果和基本任务。
3.莱特的反城市主义:“广亩城”
●把霍华德与莱特相提并论为“城市分散主义”是不公平的。
●莱特严格说来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对于城市,他持的是一种逆城市化的反城市主义观。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在Wright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平等思想。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提倡应均等土地,人人享有资源。
●“广亩城”的理念成为五、六十年代欧美“郊区化”发展的先导。
4.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
●E.Saarinen于1918年在芬兰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并进行应用。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沙里宁首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在建设城市时,就要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置上。”
●“城市的‘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必须同时发展,相互启发。”
●对把城市规划的目标限制在追求功利方面并把其当作纯技术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
●他在考察了中世纪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并比较了“集中”与“分散”两种方法之后,提出“有机分散”的原则;“所有城镇建设的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城镇的结构是否建立在有机秩序的建筑原则上。”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例如郊区中心、卫星城镇、以及社区单元等;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有机疏散的理论也是一种从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更新入手以缓解由于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的办法。对二战后欧美各国改造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建设卫星城,起到了指导作用。

大赫尔辛基分散方案
5.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
●从19世纪开始,社会学逐渐成为西方社会思想研究领域的主流。
●19世纪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社会学主义,德国的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学。
●189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第一个学院的社会学系,形成芝加哥学派:“人文生态学”。
●美国的“互动理论”、“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交换理论”。
●“实用主义”,被认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社会学。把世界看成一个开放的世界,其特征是不确定性、选择性、创新及可能性。实用主义关于人的观念是一种行动者的观念,人通过与其他行动者组成的环境的互动成为他所是的样子,对世界的认知是这一互动过程的一部分。
●到20世纪初,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科学方面已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均已达到50%以上,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方面,城市成为各类学科研究的对象。一批以社会学家为主体的学者从人文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寻找出路。
●人文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和机构共生关系的空间方面”问题,尝试系统地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探索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反复作用,以及在此作用下城市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空间及其不断演替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同心园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6.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研究
●一生著有30多部专著,上千篇文章和评论。其贡献的特殊之处是想从根本上回答社会溃败的原因。
●《The culture of cities》(1938)与《The cityin history》(1961)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论著。
●“在过去5000年间,城市经历了许多的变化,…迫切需要的革新不是物质设备方面的扩大和完善,…只有通过把艺术和思想应用到城市的主要的人类利益上去,对包容万物生命的宇宙和生态的进程有一新的献身精神,才能有显著的改善。…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
●所有人类的经验实际上是主要按照未意识到的原则构造起来的,但是,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永恒的,相反,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不同的存在背景下都有极大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