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知识库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段落合并工具
标题
分类
知识百科
政策文件
规划公示
微信文章
标签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作者
链1
链2
文件
http://files.in5.cn/zhishiku/files/202309/1695719480.pdf|
附图
发文
录入
阅读
更多参数(根据情况增加)
正文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冀自然资发〔2022〕41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秦皇岛、沧州市海洋和渔业局,雄安新区管委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现将《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12月14日
补充
《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解读 一、编制背景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认真落实国家、省生态建设工作要求,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研究编制了《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落实中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双重规划”,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准确把握定位。《规划》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完整承接了《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确定的修复格局、修复分区、规划指标、目标任务等有关要求,充分衔接了《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河北省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等。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我省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准确识别全域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突出生态问题,因地制宜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途径和措施。 四是突出河北特色。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立足我省自然地理格局,合理确定修复格局和修复目标,研究提出符合河北实际的修复内容,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奠定基础。 三、规划目标 通过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有序推进与开展,到2035年,我省林草、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2万平方千米,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不低于1000千米,退化草原治理面积达到2700平方千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低于75%,湿地保护率不低于4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5%,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彰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跃升,区域合作共赢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全面建成。 四、主要内容 共包括5章内容。 第一章 规划基础。提出了全省自然生态特征和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系统总结了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分析研判了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提出到2035年,全省林草、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彰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跃升,区域合作共赢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全面建成。 第三章 生态修复格局。依据我省自然地理格局,落实京津冀生态安全格局要求,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了“两屏两带三区多廊”生态修复格局,划分为坝上高原、燕山山地、冀西北间山盆地、太行山山地、环首都地区、冀中南平原、冀东平原、沿海地区等8个生态修复分区,明确了每个修复分区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和主攻方向。 第四章 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针对主要生态问题,明确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指引,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完整性,布局8个生态修复重点工程、1个生态廊道重点工程和1个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能够落实到位,从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体系、落实规划传导、强化科技支撑、严格评估监管、鼓励公众参与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实施。